-
>
它們:水怪時代
-
>
尋找中國龍立體書
-
>
非遺里的中國(全3冊)一千年國粹 匠心巧思 薪火相伴
-
>
郁金香①+②(全10冊)
-
>
數(shù)學簡史
-
>
汴京的一天
-
>
地圖上的地理故事-長城
地震來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835491
- 條形碼:9787502835491 ; 978-7-5028-354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震來了 本書特色
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傳說中的有條大鲇魚在地下動么?還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認為的上天對人們所犯錯誤的懲罰?或者是再自然不過的一種純天然的現(xiàn)象?怎么劃分地震的大小、深淺和遠近?哪些地方容易發(fā)生地震?為什么有的地震能造成那么大的破壞,而有的我們?nèi)祟惿踔翢o法感覺到?……閱讀本書,了解更多有關地震的科學知識。
地震來了 內(nèi)容簡介
隨著“5·12”汶川大地震的發(fā)生,有關地震方面的科普讀物也隨之陸續(xù)出版發(fā)行。這本地震普及讀物是針對中小學生等青少年朋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編寫。內(nèi)容涉及地震的原因、地震常識、地震前的自然預警、地震預報、地震謠言的識別、地震次生災害、地震救援、地震現(xiàn)場救護等。
地震來了 目錄
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球
喜馬拉雅山誕生記
地殼的“年輪”
地震誕生記
地震的能量波——地震波
利用地震波給地球作x射線掃描
第二講 地震的個人檔案
地震ABC
地震的能量級——震級
地震的破壞力——烈度
地震的深淺
地震的遠近
地震的分類
地震序列
地震經(jīng)常作案的地點
為什么地震會造成那么大的破壞
第三講 我國深受地震災害之苦
我國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歐
亞地震帶之間
為什么我國的地震災害嚴重
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
第四講 傾聽地震來臨的腳步聲
行為反常的動物
變色變味的地下水
地聲與地光
更多的異常我們無法用肉眼觀察到
第五講 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的發(fā)布
世界上**臺地震儀——張衡地動儀
地震預報是對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
地震預報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
我國是唯一對大地震做出過成功短臨預報的國家
第六講 識別地震謠言
地震謠言的傳播條件
地震謠言的起因
地震謠言容易出現(xiàn)的時間
如何識別地震謠言
第七講 迎戰(zhàn)地震
地震時家中哪些因素*有可能引起傷亡
進行一次mini家庭防震演練很有必要
準備好家庭緊急備用品
做好學校的防震準備
第八講 地震來了,怎么辦?
在家中怎樣避震
在學校怎樣避震
在公共場所如何避震
在戶外如何避震
安全避震,姿勢很重要
第九講 遇到地震次生災害怎么辦?
地震引發(fā)火災
地震引發(fā)海嘯
地震引發(fā)其他次生災害
第十講 地震救援
地震后如果被困怎么辦
救人的原則
如何尋找被困人員
如何正確營救被困人員
如何保護被救出者
第十一講 地震現(xiàn)場救護
心肺復蘇
止血
包扎
固定
徒手搬運
制作簡易擔架搬運傷員
第十二講 地震之后……
排查地震留下的隱患
地震之后要嚴防傳染病
如何安全搭建防震棚
居住防震棚要杜絕火災隱患
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diào)整
如何安撫生還者
不該對生還者說的話
沒有進行抗震設防是地震造成慘重
災害和損失的主要原因
地震來了 節(jié)選
**講 地震誕生記
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球
我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顆年輕的星球,但它也存在了約46億年。地球是近似實心的橢球體,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由外向里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好比蛋黃,地幔好比蛋白,地殼好比蛋殼。
地殼很堅硬,由巖石組成,但它并不像蛋殼那樣均勻,而是差別比較大,厚5~70千米不等,陸地部分平均厚33千米,青藏高原地殼厚達70千米,而海洋部分地殼厚度平均只有7千米。
地幔分上、下地幔和它們之間的過渡層,總厚度約2900千米,約占地球總體積的85%。上地幔的上部也是巖石層,它和地殼合稱“巖石圈”,但地殼和地幔的巖石層之間有一層莫霍面隔著。上地幔的下面是厚約幾百千米的軟流層,巖石圈就漂浮在這個軟流層上。
地核半徑約3471千米,由內(nèi)核、外核和它們之間的過渡層組成。外核可能是液態(tài)物質(zhì),內(nèi)核則是固態(tài)物質(zhì),是一個溫度很高、密度很大、由鐵鎳構成的金屬核。
喜馬拉雅山誕生記
根據(jù)全球板塊構造學說,巖石圈被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有的板塊大,有的板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它們漂浮在上地幔下的軟流層上,有的相互之間靠近,有的則是遠離。
相互靠近的板塊碰撞后,其中一個的邊緣會插入另一個的下面,而另一個則會被抬起。
喜馬拉雅山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它在1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在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相互擠壓作用下逐漸隆起,*終成為世界的屋脊。時至今日,這種擠壓、抬升還在繼續(xù),喜馬拉雅山這個“巨人”將越長越高。
地殼的“年輪”
我們在經(jīng)過盤山公路或是處在陡峭的懸崖下面的時候,經(jīng)??梢钥吹缴襟w暴露的開挖面呈現(xiàn)出波浪狀的巖石層,這種層狀的巖石在地質(zhì)學上被稱為“地層”,它們是地球上的物質(zhì)在海洋中慢慢沉積的結果。
經(jīng)過數(shù)億年的時間,它們在地球內(nèi)力的擠壓作用下逐漸隆出地表,滄海變成桑田;有的桑田則會變成高山,有的則又重回大海的懷抱。
這些地層猶如樹的年輪一樣,反映了地球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環(huán)境狀況。同一棵樹上的年輪厚薄反映了各年的自然環(huán)境好壞;而地層的厚薄之分則反映了各個時期的沉積作用和風、水侵蝕作用的力量對比。當某個地方因為地殼的運動而下降的時候,相對較低的地勢使它更容易接受水流和風搬運來的物質(zhì)進行沉積,使地層增厚;而當?shù)貧さ倪\動使這個地區(qū)上升時,它又會受到水和風的侵蝕作用而變薄。這種沉積與侵蝕的較量*終決定了不同地質(zhì)時期地層的厚薄不一。
地層應該是水平的,但由于地球內(nèi)力的作用,地層受到擠壓,變得形狀怪異,有時老的地層甚至跑到新的地層上面。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