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守望剩余的文學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11618
- 條形碼:9787513311618 ; 978-7-5133-116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守望剩余的文學性 本書特色
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視域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 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 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著新人文。
守望剩余的文學性 內(nèi)容簡介
今天我們面臨的電子化、數(shù)字化的影像、聲音與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時代,可能真的是另一個文明時代,我們不妨稱之為“視聽文明”的時代,這是與傳統(tǒng)的口傳文明、書寫文明不同的另一個文明時代。如果說口傳文字對應的是農(nóng)耕、游牧時代,書寫文字對應的是機械工業(yè)化時代,視聽文明對應的則是電子化的后工業(yè)時代。文學面臨*大的難題是在“視聽文明”時代如何生存下去?“視聽文明”時代的挑戰(zhàn)不應該成為我們拋棄或逃離文學的理由,相反,正因為要面對一個正在到來的新文明的挑戰(zhàn),我們要困守文學和文字,要守望“剩余的文學性”——這是我們維系傳統(tǒng)記憶,警惕視聽文明可能災變的一項義務和責任。
守望剩余的文學性 目錄
序言
上編:小敘事的時代
相信文學:重建啟示價值
經(jīng)典焦慮與建構審美霸權
先鋒派的消失
——關于九十年代先鋒派變異的思考
理論的終結與批評的開始
文學批評與大眾媒體的關系
文學:一種奇怪建制
虛構是文學的生命所在
小敘事與剩余的文學性
——對當下文學敘事特征的理解
漢語文學的新階段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綜論
當代文學批評:問題與挑戰(zhàn)....071
中編:剩余的文學性
九十年代:文學怎樣對“現(xiàn)在”說話
虛構的圈套與詭秘的體驗
——重讀馬原的《虛構》121
跨越紅土地:熊正良的小說藝術
反抗歷史異化的倔強女性
——評徐小斌的《羽蛇》158
逃跑的童話
——楊映川小說的反現(xiàn)代性取向
小說的心理特權與歷史化的緊張關系
——阿來小說閱讀札記....175
對現(xiàn)代歷史的頑強還原
——評劉醒龍的《圣天門口》
博爾赫斯:帕慕克的“文學父親”?
身體穿過歷史的荒誕現(xiàn)場
——評東西的《后悔錄》196
以個人風格穿透現(xiàn)代性歷史
——莫言小說的藝術特質漫議
“影像中國”的方法
——評張英進的跨文化影像研究
下編:新的可能性
道德可以拯救文學嗎?
現(xiàn)代性之隱憂與多樣性方案
通過記憶和文本的幽靈存活
——德里達與中國
新世紀小說開辟的個體經(jīng)驗
“歷史化”與“去-歷史化”
——新世紀長篇小說的多文本敘事策略 306
文本如何自由:從文化到宗教
——從雪漠的《西夏咒》談起
對中國當代文學60 年的評價
回應批評:重新闡釋中國當代文學的價值
——答《羊城晚報》記者吳小攀問
漸行漸遠的漢語文學
守望剩余的文學性 作者簡介
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光澤縣人。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十多年, 2003年起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和后現(xiàn)代文化理論等。出版有《無邊的挑戰(zhàn)》、《不死的純文學》、《德里達的底線》、《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等三十多部著作,發(fā)表論文評論三百多篇。曾獲首屆“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評論家獎項,2007年獲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等獎項。擔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 >
煙與鏡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