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fēng)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南明那段日子 上卷 帝國余輝卷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0875840
- 條形碼:9787500875840 ; 978-7-5008-758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明那段日子 上卷 帝國余輝卷 本書特色
朝代興替之際的慘烈角逐,時代洪流之中的命運抉擇,全程講述南明諸政權(quán)*后的抗?fàn)幣c無奈。 本書行文流暢,通俗易懂。作者在廣泛閱讀相關(guān)史料的基礎(chǔ)上,將復(fù)雜的歷史事件一一理出頭緒,并有精彩分析,極具可讀性和收藏價值。
南明那段日子 上卷 帝國余輝卷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本書以1644年明朝滅亡為鋪墊,講述清軍入關(guān)后,大順軍戰(zhàn)敗西撤,南明諸政權(quán)相繼出現(xiàn)。在與咄咄逼人的清軍對抗中,南明諸政權(quán)一味內(nèi)斗,無法團結(jié)形成合力,被清軍逐一擊破。光復(fù)大明,遙遙無期……
南明那段日子 上卷 帝國余輝卷 目錄
目錄:
**章 天崩地陷 001
第二章 從北京到山海關(guān) 019
第三章 南京!南京! 047
第四章 從京師到陜西 063
第五章 朱由崧的歷史機遇 099
第六章 張獻忠入川 126
第七章 清軍定江南 161
第八章 隆武帝繼位 200
第九章 云南的形勢 220
第十章 湖廣之變局 242
第十一章 從江西到福建 281
第十二章 兩廣攻略 297
南明那段日子 上卷 帝國余輝卷 節(jié)選
天崩地陷 有這樣一個朝代,說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人說是1644年,也有的人說是1645年。 有這樣一個朝代,說不清是在什么時候結(jié)束,有的人說是1662年,也有的人說是1683年。 有這樣一個朝代,說不清有幾位皇帝,有的人說是五位,也有的人說是四位。 有這樣一個朝代,當(dāng)時所有人都認為它是一個朝代,但之后偏偏又不被承認是一個朝代。 它——就是南明。 南明自己也不服氣呀。 我的地盤、人口都要比東晉、南宋大得多,多得多,這倆巴掌大地方的王朝都被認為是正朔,憑啥我不是? 我的時間往少了說有十八年(1644—1662年),往多了說有三十九年(1644-1683年)。看看短命的南北朝,南齊和北周也只有二十三年,西魏和北齊也只有二十一年,東魏更是只有十六年,人家都被認為是南北朝正朔,憑啥我不是? 漢朝有西漢、東漢,晉朝有西晉、東晉,唐朝有后唐,宋朝有北宋、南宋,連元朝都有北元,憑啥我南明就不被承認?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五龍現(xiàn)世 1644年,天上出現(xiàn)了 “五條龍”。 龍這種生物,只存在于傳說之中。但在現(xiàn)實中,卻據(jù)說有它們的子 孫,也就是代言人一真龍?zhí)熳?,即皇帝?1644年是大明崇禎十七年。 1644年是大清順治元年。 1644年是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 1644年是張獻忠大西大順元年。 1644年是南明弘光政權(quán)建立。 亂了,全亂了,讓我們來捋一捋。 **條龍,年齡不大,卻是資歷*老的一條,君臨天下已十七年,他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大明帝國的第十七位皇帝。1644年,正是崇禎十七 年,但這條龍已經(jīng)歸天。 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攻克襄陽,張獻忠部攻克薊州。二月初八,太原失陷;三月初一,重鎮(zhèn)大同總兵姜瓖不戰(zhàn)而降;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部圍攻京城。第二天,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邊只有一位太監(jiān)王承恩陪 同上吊。 或許有人問,偌大明朝,就無可戰(zhàn)之兵,可勤王之將,任由大順軍長 驅(qū)直入,直搗京師嗎? 很遺憾,確實是沒有了。 明朝*后一支能戰(zhàn)之師,督師孫傳庭所部已經(jīng)在1643年的十月初三在陜西全軍覆沒。孫傳庭本人陣亡,死后尸骨難尋。 這是崇禎皇帝*后一支能指揮得動的軍隊。 《明史》中記載:“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兵敗后,崇禎皇帝反應(yīng)也很快,他迅速下令刻了一枚“蕩寇將 軍印”。給誰呢?給孫傳庭的部下白廣恩。 “蕩宼將軍印”有多大的分量?其實很重。 在明朝,將軍印不是隨便給的,將軍之上加以名號,更是屬于難得的榮典,一般只給功勛戰(zhàn)將,比如正統(tǒng)年間名將楊洪掛“鎮(zhèn)朔將軍印”出鎮(zhèn)宣府、王驥佩“平蠻將軍印”遠征麓川。 到了明末,僅有一位將領(lǐng)被賜將軍印,他就是左良玉。他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被授“平賊將軍印”。 左良玉是什么分量?他在明末掌握的是首屈一指的重鎮(zhèn),手下的兵力多過孫傳庭,坐鎮(zhèn)武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當(dāng)然在*后幾年,左良玉已 出現(xiàn)擁兵自重的苗頭,無論是崇禎皇帝還是孫傳庭,都已經(jīng)難以直接指揮他了。 白廣恩,何許人也?《明史》中無傳,只在他人傳記中出現(xiàn)。他雖也身居總兵高位,但終究是“流賊”出身,孫傳庭愛其驍勇,才讓他統(tǒng)領(lǐng)火車營。但汝州之戰(zhàn),正是白廣恩的火車營首先招架不住,高喊“師敗已", 引發(fā)明軍崩潰。此后白廣恩又因私怨不救高杰。如果追究罪責(zé),白廣恩至少應(yīng)被革職、下獄。 白廣恩顯然無法與左良玉相提并論。崇禎皇帝為什么要把不可輕易與人的朝廷名器賜給一個敗軍之將呢?原因并不復(fù)雜,因為崇禎皇帝已經(jīng)慌了手腳。 到了崇禎朝*后幾年,朝廷威信幾乎掃地。崇禎十三年(1640年), 朱由檢可以處死“剿賊無功"的總理熊文燦,還可以把諱敗為勝、殺良冒功的左良玉貶官三級。然而沒多久,崇禎皇帝就意識到不妥,殺熊文燦不要緊,他只是個空頭司令,貶斥左良玉帶來的后果則難以預(yù)料,于是趕緊再加以籠絡(luò),賜予“平賊將軍印”。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朱由檢連追責(zé)白廣恩的勇氣也沒有了, 他寄希望于白廣恩能收集孫傳庭部敗兵,重整旗鼓,成為朝廷藩屏。 確實,孫傳庭雖亡,余部還有不少,白廣恩、高杰、陳永福等素稱悍將,如果能收攏殘部,則還有一定實力。 孫傳庭部敗陣的消息傳到北京,崇禎皇帝迅速下令封授白廣恩并鑄成印信。但印信制鑄總要時間,白廣恩的動作比崇禎皇帝更快。就在當(dāng)月,白廣恩在固原投降了李自成,兩人握手共飲,白廣恩被封為桃源伯。 這枚罕見的印信自然就沒能送到白廣恩手中,可能是落到了白廣恩在北京的親屬或部下手里。 1964年,“蕩宼將軍印”在南京玉帶河底的淤泥中被發(fā)現(xiàn),玉帶河正是當(dāng)年留都南京的御河。 此印為銀質(zhì),伏虎紐,方形,縱橫10.4厘米、全高7. 5厘米,重3. 2 公斤,與明代規(guī)定的將軍印信的規(guī)格完全相符。 印文鑄“蕩宼將軍印”柳葉篆文一行五字。印上方左側(cè)刻陰文楷書 “崇禎拾陸年拾月日禮部造”,印左邊緣刻陰文楷書“崇字捌佰染拾號”。 “蕩宼將軍印”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成為當(dāng)時天下大亂的一個歷史見證。 從兵力上看,即使孫傳庭兵團覆滅了,明朝在紙面上還有將近百萬的軍隊,幾十位總兵,關(guān)外更有吳三桂的四萬關(guān)寧鐵騎,尚堪一戰(zhàn)。關(guān)鍵是,大明朝人心散了。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大明崇禎十七年(1644 年),天下大多數(shù)人認為明朝撐了二百七十六年,氣數(shù)已盡了,該是改朝換代的時候了。這種時刻,誰站隊穩(wěn)誰就得利。于是大家紛紛依附李自成的大順軍,許多地方即使有兵,也已不作抵抗,只需要“傳檄而定”。 千百年來,這種事在改朝換代之時也是屢見不鮮。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大順軍在短短三個月內(nèi)就席卷了包括京師在內(nèi)的整個黃河流域,到處是一派望風(fēng)歸附的景象。 崇禎皇帝在先后錯失了與清朝議和、南遷、送太子去南京、調(diào)關(guān)寧軍勤王、答應(yīng)李自成的裂土封王要求等如此之多的機會后,*后選擇了自縊。 有骨氣,沒腦子。 事實證明,一根筋的皇帝不是好皇帝。 崇禎皇帝對大臣們說: 議和是不會議和的,這輩子也不會議和的。 南遷是不會南遷的,這輩子也不會南遷的。 承認李自成的合法性是不可能的,這輩子也不會承認的。 撤守關(guān)外是可以撤的,但不到*后一刻也是不會撤守的。 太子是不能送走的,除非我先跑。 那你倒是跑??! 其實,說歸說,做歸做,崇禎皇帝并不是沒有動作,只是不肯承認而已,這是他性格上的一個缺點一死要面子。這些方案,除了裂土封李自成為王被崇禎皇帝立馬拒絕,其他方案都有大臣提議過。崇禎皇帝也切實考慮過,議和、遷都甚至都已經(jīng)提到了執(zhí)行層面。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直作為崇禎皇帝的代理人同皇太極秘密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由于保密工作失誤,走漏了風(fēng)聲,崇禎皇帝為了甩鍋,將陳新甲九月二十二日斬于市。 議和大門從此關(guān)閉。 崇禎十七年(1644年),新年剛過,面對一路前推的大順軍,朝中大臣提出了三種意見:南遷、撤守、出擊。 南遷和撤守都是相對比較理性的選擇,如果綜合來看,南遷*為穩(wěn)妥。 但崇禎皇帝選擇了出擊…… 他同意了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李建泰的請命,以*高規(guī)格給他送行,并調(diào)集*精銳的士兵給他,連西洋人湯若望都隨軍出征,負責(zé)火攻水戰(zhàn)。 為了便宜從事,崇禎皇帝賜他兵部尚書一職及尚方寶劍,還親自給他斟酒三杯,然后下敕令:“代朕親征。” 明朝由此擱置了其他方案。 被崇禎皇帝寄予厚望的李建泰,于正月二十六日出征,攻下了自家軍隊駐守的廣宗縣城,然后躲到了保定府。二月,保定被攻破,李建泰被活捉。 崇禎皇帝火速發(fā)勤王詔,召天下兵馬進京勤王。問題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吳三桂那回事兒,大家都知道了。但相對來說,他的表現(xiàn)還算是好的。 劉澤清則比吳三桂更牛,擁兵自重,拒不奉詔。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 崇禎皇帝就這樣不爭氣地死了,甚至連個接班人都沒安排,三個兒子被一網(wǎng)打盡。這一點將在隨后的日子給依然存續(xù)的明朝勢力帶來巨大的麻煩。 其余幾條小龍,在崇禎皇帝面前都是小字輩。崇禎皇帝但凡有一口氣在,還是名義上的大明天子,大半壁江山還在他手,清軍入關(guān)估計不會如此順利,老朱家也不會鬧成一鍋粥。 可惜,崇禎皇帝還是不爭氣地死了。 第二條龍,大順政權(quán)的開國和亡國皇帝一李自成。 李自成,陜西榆林米脂人,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李自 成不是純粹的漢人。李家世代居住的地方叫李繼遷寨,正是以西夏先祖李 繼遷的名字命名。 李自成,簡直就是上天派來給大明朝搗亂的。如果按照《封神演義》的說法,他可能就類似女蝸派下的狐貍精,專門對付崇禎皇帝,不然無法解釋李自成跟崇禎相愛相殺、高度重合的一生。 崇禎皇帝登基第二年,李自成在陜西舉旗造反,兩人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你來我往,打了十六年之久。 其間,原本實力明顯占優(yōu)的崇禎皇帝有幾次機會把李自成打到形神俱滅,但李自成愣是緩過來了,不但緩了過來,還實現(xiàn)了反殺。 李自成推倒了崇禎皇帝,推翻了大明,然后……當(dāng)了四十二天的皇帝…… 1645年,李自成意外死亡……據(jù)說是在湖北九宮山死于一個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的手里。 李自成與朱由檢之死,僅僅相差一年。 李自成,生來就是為了推翻大明朝的。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兩人就 是“一生之?dāng)场薄? 第三條龍,是條吃人的龍,大西政權(quán)的首任和末任君主一張獻忠。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陜西定邊縣人。 張獻忠跟李自成一樣,原來也是給崇禎皇帝打工的。他當(dāng)過捕快,從過軍,但都很失敗,只得流落民間。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發(fā)動暴動,自號“八大王”。跟李自成一樣,張獻忠也幾度瀕臨絕境,通過假投降才得以保全。 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再起。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攻克重鎮(zhèn)襄陽;崇禎十五年(1642 年),攻陷瀘州;崇禎十六年(1463年),攻占武昌。在武昌,他自稱“大西王”,建立起了大西政權(quán)。 有意思的是,大西政權(quán)的年號叫“大順”,據(jù)說這是張獻忠誠心為了壓李自成一頭而決定的。 嚴(yán)格來說,李自成不應(yīng)該被稱為大順皇帝,大順是他的國號,他的年號叫作永昌,大順永昌皇帝才是正確的叫法。 張獻忠和李自成經(jīng)常被拿來相提并論。兩人是老鄉(xiāng),又都是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軌跡也多有重合。如果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quán)在短時間內(nèi)還算名正言順,他至少當(dāng)過龍的話,那張獻忠只能稱為毒蛇,而且是吃人的那種。 張獻忠屠川的說法由來已久。
南明那段日子 上卷 帝國余輝卷 作者簡介
小院之觀,本名王旭,江蘇無錫人,愛好歷史研究,擅長以通俗的語言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分析解讀,內(nèi)容深入淺出,堅持以史實說話,立場客觀公正,活躍于各媒體平臺。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經(jīng)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