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顱記
-
>
食南之徒
-
>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漂亮朋友
-
>
(精)我們八月見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0冊:1972-1974
-
>
故事會;刀客
-
>
刀鋒
鑒賞家 汪曾祺美食小說散文選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0732377
- 條形碼:9787550732377 ; 978-7-5507-323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鑒賞家 汪曾祺美食小說散文選 本書特色
汪曾祺是一位*接近人間煙火的生活家。本書精選汪曾祺具有代表性的12篇美食小說和18篇美食散文,從美食的角度切入,來展現(xiàn)社會、洞察人性,寫得蒼涼中帶著溫馨,溫馨中見人性,讓經(jīng)歷世俗波瀾的人們,品嘗種種人生滋味之后,在*平常的一飯一事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樂趣。
鑒賞家 汪曾祺美食小說散文選 內(nèi)容簡介
《鑒賞家——汪曾祺美食小說散文選》精選汪曾祺擁有代表性的12篇美食小說和18篇美食散文,從美食的角度切入,來展現(xiàn)社會、洞察人性,寫得蒼涼中帶著溫馨,溫馨中見人性,讓經(jīng)歷世俗波瀾的人們,品嘗種種人生滋味之后,在很平常的一飯一事中,感受生活的美感和愛,洞察世道與人心。
鑒賞家 汪曾祺美食小說散文選 目錄
002 黃油烙餅 _
011 金冬心 _
018 安樂居 _
031 七里茶坊
048 落魄 _
061 雞毛 _
071 歲寒三友 _
091 八千歲
109 橋邊小說三篇 _
129 熟藕
145 鑒賞家 _
153 職業(yè)
160 故鄉(xiāng)的食物 _
176 故鄉(xiāng)的元宵 _
180 故鄉(xiāng)的野菜
185 肉食者不鄙 _
190 五味 _
195 四方食事 _
204 家常酒菜
210 貼秋膘 _
213 手把肉 _
217 鱖魚 _
220 蘿卜
225 豆腐 _
232 豆汁兒
234 面茶 _
236 栗子 _
239 果蔬秋濃
244 尋常茶話 _
250 昆明菜
鑒賞家 汪曾祺美食小說散文選 節(jié)選
吃相與食相 —— 汪曾祺小說中的『吃』與散文中的“吃” 有人對我說,汪曾祺的小說和散文是兩樣東西。 我一愣,仔細一想,還真有道理。 汪曾祺的小說作得非常用心,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慘淡經(jīng)營的隨便”,而散文帶著更多的隨機和隨心,他自己在《蒲橋集》的序言里,就說自己寫散文是“摟草打兔子——捎帶腳”。這個“捎帶腳”,有點漫不經(jīng)心,也有點意外之喜,摟草屬于“正常工作”,打到兔子,屬于分外的成就,當然有點驚喜。雖然汪老先生不在乎“兔子”,但兔子來了,他當然也不會放過。 之所以“人人都愛汪曾祺”,在于不同的人能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得到不同需求的滿足。汪曾祺受到中老年讀者的歡迎,源于其文化底蘊和藝術內(nèi)涵,而年輕一代尤其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喜愛汪曾祺,看上的是那些散文,尤其是那些寫美食的散文,很多年輕人對《端午的鴨蛋》《故鄉(xiāng)的食物》等“耽美”(耽于美食)的文字耳熟能詳。汪曾祺自己不太在意的散文,產(chǎn)生如此大的影響,尤其獲得以網(wǎng)文為閱讀主體的年輕一代的青睞,這肯定是汪曾祺沒有想到的,他的“捎帶腳”帶出“跨世紀”的效果,以至于很多年輕人以為汪曾祺就是一個會寫美文的美食家。 汪曾祺對于自己的散文的地位不在乎,因為是“捎帶腳”,他更在乎自己的短篇小說。1994年《大家》文學雜志橫空出世,我請王蒙擔任長篇小說的主持,劉恒擔任中篇小說的主持,蘇童擔任短篇小說的主持,謝冕擔任詩歌的主持,汪曾祺擔任散文的主持。對散文欄目的主持,他有些不滿意,他內(nèi)心覺得應該擔任短篇小說的主持。我當時也考慮讓汪曾祺擔任短篇小說的主持,可散文誰來主持呢?有比汪曾祺更合適的散文作家嗎?我把這一想法告訴老頭,老頭釋然了,興高采烈地去參加《大家》創(chuàng)刊在北京的新聞發(fā)布會。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已是文壇一絕,其實汪曾祺小說里也多次寫到吃,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金冬心》《七里茶坊》《黃油烙餅》《熱藕》《八千歲》《雞毛》《職業(yè)》等十余篇小說都是從“吃”著筆,寫出了特定的生活景觀和人生況味。但為什么人們很少注意到汪曾祺的美食小說,或者說很少注意到汪曾祺小說中的吃呢?我認為這是汪曾祺的高明之處,他準確把握了“摟草”與“打兔子”的分工,在小說和散文之間有自己的定位。 散文的食相:生活的美感和愛 民以食為天,天以食為民。文學要寫天,也要寫民,連接民與天*好的紐帶可能就是食了。從《詩經(jīng)》開始,食的問題就是人們關心的生存大事。《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這里面不僅寫到了食物野蒿(大約類似今天的蒿子稈),還寫到了酒,可見美食美酒自古以來就是人之所愛。當然,更多的時候老百姓是為食所困,《碩鼠》里“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對于食物的關注,都產(chǎn)生怨恨情緒了,不論這個大老鼠是實指還是虛指,民歌傳達的百姓對糧食的關愛,確實是“以食為天”。至于小說中的美食,當屬曹雪芹的《紅樓夢》*為經(jīng)典,他對食物的精美描繪,勾起了無數(shù)人的無數(shù)美談,以至于今天餐飲業(yè)的“紅樓宴”還有好幾個版本。 …… …… 作家的情感與作家的文學價值觀密切相關,汪曾祺號稱自己的文學觀是“人間送小溫”,他寫美食的目的是: 我把自己所有的愛的情懷灌注在喜好美食的文章中。 汪曾祺用詞一般是留有余地的,但這里史無前例地宣稱“所有的愛”都用到美食的文章中,可見他對美食是自己所鐘愛的,而且是毫無保留的。 他把美食與生存結(jié)合了起來:“活著多好呀。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因此他寫的美食之中,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滲透了他對生活和世界的愛。香港美食家蔡瀾說過,美食=鄉(xiāng)愁+滋味。也就是說,美食源于一種感情寄托,是一種主客觀的結(jié)合體。主觀在于作家的某種記憶,童年記憶是鄉(xiāng)愁的源頭,而食物的滋味只有在鄉(xiāng)愁(這里應該擴展為某種記憶)的照耀下才會發(fā)出迷人的光芒。在《咸菜茨菰湯》的結(jié)尾,作者突兀地來了一句: 我想念家鄉(xiāng)的雪。 這一句猛一看,極為突兀,但確實是神來之筆?!凹亦l(xiāng)的雪”與咸菜茨菰湯之間在于,“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理”,濃郁的鄉(xiāng)愁油然而生。同樣寫《故鄉(xiāng)的野菜》,顯然不同于周作人的冷峻和淡漠,周的《故鄉(xiāng)的野菜》開頭就說,“我的故鄉(xiāng)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對我并沒有特別的情分”,散淡是散淡了,與汪曾祺的“我想念家鄉(xiāng)的雪”的濃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同樣善于寫美食的還有梁實秋,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很多和梁實秋的文字有異曲同工之美,也有前后呼應之妙,他們的區(qū)別在于,一個在場,一個是旁觀者。汪曾祺的美食散文與梁實秋等人的文章相比,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參與感,而梁實秋等就難免有食客的嫌疑,像陸文夫筆下的朱自冶,只是一個資深的又善言說的“吃貨”。 汪曾祺不僅能夠品嘗美食,而且自己會下廚烹制美食,他說過:“喜歡做飯的人一般都是不自私的?!?汪曾祺的文章里,經(jīng)常寫到自己嘗試做新菜的過程,比如油條塞斬肉(肉圓)這道菜就是汪曾祺自己的發(fā)明?!澳昴隁q歲一床書,弄筆晴窗且自娛。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做郇廚。”“做郇廚”的樂趣,可能在一般人看來是可笑的,但汪曾祺自己覺得和弄筆一樣是“自娛”。汪曾祺喜歡畫畫,他覺得文人做菜就像文人畫畫一樣,隨性,卻又有雅致的講究。這種強烈的參與意識,會帶給讀者強烈的代入感。這種代入感,正是網(wǎng)絡時代閱讀者喜歡的代入感。 小說中的吃相:世道與人心 在那些美食散文中,汪曾祺基本描寫的是食物的美味、原料和制作過程,知識性的風俗以及美味的把玩,間或穿插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感悟,比如《故鄉(xiāng)的食物》《昆明的吃食》《端午的鴨蛋》《手把肉》等,以鑒賞家的口氣來展示這些美食的肌理。而在小說中,食不是主角兒,食物本身成為一個背景或者作為一個微創(chuàng)的切口,由此開采出去,展現(xiàn)世態(tài)人心。 …… …… 在汪曾祺的小說中,有一篇《金冬心》堪稱美食之集錦。小說寫“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金農(nóng),被財大氣粗的商人請去赴宴,陪達官貴人吃飯。他們吃的東西名貴而稀罕,名貴在于食材的難得,叫作“時非其時,地非其地”,就是一桌菜,沒一樣是當?shù)爻霎a(chǎn),也沒一樣是當時所有。這在交通和物流極其不方便的農(nóng)耕社會,可謂是天上神宴。 小說寫道: 涼碟是金華竹葉腿、寧波瓦楞明蚶、黑龍江熏鹿脯、四川敘府糟蛋、興化醉蟶鼻、東臺醉泥螺、陽澄湖醉蟹、糟鵪鶉、糟鴨舌、高郵雙黃鴨蛋、界首茶干拌薺菜、涼拌枸杞頭???? 熱菜也只是蟹白燒烏青菜、鴨肝泥釀懷山藥、鯽魚腦燴豆腐、燴青腿子口蘑、燒鵝掌。甲魚只用裙邊?;~不用整條的,只取兩塊嘴后鰓邊眼下蒜瓣肉。硨螯只取兩塊瑤柱。炒芙蓉雞片塞牙,用大興安嶺活捕來的飛龍剁泥、鴿蛋清。燒烤不用乳豬,用果子貍。頭菜不用翅唇參燕,清燉楊妃乳——新從江陰運到的河豚魚。鐵大人聽說有河豚,說:“那得有炒蔞蒿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有蔞蒿,那才配稱。”有有有!隨飯的炒菜也極素凈:素炒蔞蒿薹、素炒金花菜、素炒豌豆苗、素炒紫芽姜、素炒馬蘭頭、素炒鳳尾——只有三片葉子的嫩萵苣尖、素燒黃芽白???? 這是有“秀”菜譜的嫌疑,但是讀者*終記得住的不是菜譜,而是那些拍馬屁的鹽商和無聊文人,他們跟在達官貴人后面,附庸風雅、夸奢斗富,足見當時的奢靡。小說的主人公是“揚州八怪”的重要人物金農(nóng),金農(nóng)的內(nèi)心很矛盾,他一方面要標榜文人的清高,但又忍不住奢侈美食誘惑,*后賣弄才華為達官貴人的無知圓場。 小說中不學無術的程雪門謅了一句“柳絮飛來片片紅”,犯了常識錯誤,明顯是薛蟠水平的,大家要罰他酒,程有些下不來臺,金冬心靈機一動,現(xiàn)場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且編造說這是元人詠平山堂的詩歌,救了程雪門的場?!暗诙欤萄╅T派人給金冬心送來一千兩銀子”。金冬心又像自責,又像譴責說了句“斯文走狗”。豪宴的菜單*終成為金冬心糾結(jié)的內(nèi)心的“引子”,文人當時的尷尬和酸楚在“吃相”中淡淡流出。 …… …… 為什么汪曾祺如此重視這篇小說?他自己還在《北京晚報》上撰文推薦《職業(yè)》,他是從職業(yè)對人的異化角度說的,也是寫職業(yè)對人性的異化。我在《汪曾祺的現(xiàn)代性》一文中指出,“聲-生”的內(nèi)外關系來表現(xiàn)人在戲仿中苦難與歡樂之轉(zhuǎn)換。這篇小說是通過“聲-生”的結(jié)構(gòu),通過聲音來展現(xiàn)人的生存狀態(tài),每一種叫聲后面都是一種不一樣的人生。而聚焦到這個孩子身上,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文學邏輯,這個孩子是底層的,是苦難的,小說也有對比,那些背著書包上學的孩子和背著木盆的他,屬于不同的命運。小學生對他的戲仿,也是一種友善的游戲,“捏著鼻子吹洋號”,也有潛在的戲弄、玩耍,本來是童年游戲的一種。而這個孩子乘著無人,在對“捏著鼻子吹洋號”的戲仿,卻有著很復雜的情緒在里面。童心,這個孩子雖然已經(jīng)打工,但是童心未泯,游戲和玩耍的心情還是個孩子。他在模仿別人對他的模仿時,他又是個孩子了。羨慕,上不到學的孩子,對上學的孩子是羨慕的,小說沒有寫怎么羨慕,但這樣一個角色置換的舉動,說明對他們身份的認同,模仿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潛藏著對他們學習生活的渴望。悲涼,孩子等周圍沒有人才敢于模仿,說明他這種內(nèi)心沖動已久,但不能公開表達,只能沒有人的時候才“捏著鼻子吹洋號”,他才能回到他應該擁有的童年。小說以市聲開頭,以戲仿之戲仿的童聲結(jié)尾,歡樂乎?悲涼乎? 這篇小說沒有寫“椒鹽餅子西洋糕”的食相,也沒有寫孩子們的吃相,但靈魂相是那么的真切,汪曾祺人道主義的悲憫情懷和對世道人心的袒護自然流露。這就是汪曾祺的靈魂相。 初稿于2020年10月18日 定稿于2021年2月23日
鑒賞家 汪曾祺美食小說散文選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汪曾祺前承五四新文化傳統(tǒng)、師從沈從文,后啟尋根文學回歸民族傳統(tǒng)的思潮。他的作品文字飄逸,返璞歸真,在平淡中見真味,深受中外讀者喜愛。 王干,出生于江蘇里下河,現(xiàn)居北京。作家,學者,書法家。散文曾獲魯迅文學獎,著有《王干文集》十一卷。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