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大腦簡史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04-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256
本類榜單:科普讀物銷量榜
¥26.5(5.5折)?

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yōu)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yōu)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中 圖 價:¥39.8(8.3折)定價  ¥4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大腦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32158
  • 條形碼:9787516832158 ; 978-7-5168-321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腦簡史 本書特色

★“腦科學時代”,不可不知的“腦科學故事”! ★從亞里士多德到笛卡爾、從木乃伊到顱骨手術,從“三位一體大腦”到“人類大腦計劃”——“腦科學”的歷史,遠比你想象中更加古老! ★比薩大學科學史教授,跨越哲學、神學、解剖學、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等眾多領域,全面還原“腦科學”千年進化史。 ★看歷代科學家如何深入人類心智的禁忌之地,繪制認知與意識的地圖。 ★將大腦解剖搬進劇場、一時狂熱的顱骨收藏、源于“偽科學”的智力開發(fā)……在蒙昧與理性交織下,看“腦科學”如何去偽存真! ★七十余張珍貴圖像,還原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

大腦簡史 內容簡介

"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時為何丟棄大腦? 大腦能像腸子一樣“消化”知識嗎? 顱骨收藏熱潮,昭示了理性還是愚昧? 有哪些偽科學觀點一直在影響我們對大腦的認識? …… 從古埃及對大腦的di一次書面記載,到當代如火如荼的“神經(jīng)科學”,人類一直被這些謎題吸引——智慧怎樣誕生?知識存于何處?意識的本質是什么?可以說,腦科學的歷史,也是人類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的歷史。 歐洲很好學府比薩大學科學史教授,結合哲學、醫(yī)學、解剖學、倫理學等多門學科知識,以全新的角度講述人類和大腦的故事。"

大腦簡史 目錄

  引言


  DI一章 古老與現(xiàn)代


  1.遙遠的足跡


  2.經(jīng)典大腦


  3.空心腦室


  4.巴洛克大腦


  5.實驗、嚴謹


  第二章 顱相學起源


  1.一種科學意識形態(tài)的起源


  2.關于人的新科學


  3.定位標志


  4.傳播,接收(顱骨狂熱)


  5.海外遷移


  第三章 當代性的碎片


  1.一些調查方向


  2.“皮質小人”


  3.三位一體的大腦、分裂的大腦


展開全部

大腦簡史 節(jié)選

  引言 本書書名中涉及的兩個意大利詞語——“大腦”“簡史”,都用了復數(shù),這一設計不無深意:首先,本書選取的都是一些有價值的案例;其次,書名本身也說明,我們的主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趨多元、豐富,不斷變化。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人們會討論是否需要回歸一種俯瞰全局的視角,并借此重申歷史學的重要地位。本書的三個章節(jié)時間跨度很大,難免使人懷疑這是否符合“簡史”應有的架構,可能有人會問:這部簡史會不會名不副實?是否已有前人在這一領域做了類似工作? “神經(jīng)科學”一詞誕生于1962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弗朗西斯??奧托??施密特(Francis Otto Schmitt)提出,距今不超過五十年。當時,他在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開展了一個新項目,旨在聯(lián)合生物學家、化學家、醫(yī)學家、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共同研究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那時起,神經(jīng)科學開始逐漸擺脫地理條件的限制,并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媒體報道紛至沓來,公眾關注度日益提高。*終,這一學科在20世紀末取代了基因組學,被用以解釋人類特征及行為。在這一學科上,我們能同時看到“大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典型特征。人們能夠通過神經(jīng)影像技術了解心靈的活動機制,與此同時,二十年前鏡像神經(jīng)元的發(fā)現(xiàn),也讓人們在探索心靈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遐想與反思。 2013年,憑借充裕的經(jīng)費,兩個大型研究項目在歐洲和美國開始運行。項目把21世紀稱作“大腦的世紀”,與此同時,一系列帶有“神經(jīng)”這一關鍵詞的子學科也逐漸興起:神經(jīng)美學、神經(jīng)倫理學、神經(jīng)人類學、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神經(jīng)史學、神經(jīng)神學等。有人認為,大腦研究的“神經(jīng)轉向”以及“神經(jīng)中心主義”,會不斷推動新產(chǎn)品的研發(fā)與宣傳。有人指出,大腦是“獨立器官”,如果忽略其獨立性,有些新發(fā)現(xiàn)和新應用就會顯得離奇古怪。眾所周知,偽科學會魚目混珠,假扮真科學,況且,目前并不存在判斷真?zhèn)蔚慕y(tǒng)一標準。科學宣傳本就像九頭蛇一樣真假難辨。 近幾十年來,神經(jīng)科學蓬勃發(fā)展,大腦也成為現(xiàn)代性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也不再局限于研究毫無起伏變化、線性發(fā)展的歷史,他們開始尋其根、溯其源,考察不同時代中人們對于大腦的不同看法。請注意:本書的目標不是界定大腦在各個歷史時段扮演的角色,這并非重點。同時,筆者也會盡量避免用現(xiàn)代人的視野對以往的歷史評頭論足。 我們要從遙遠的時期開始,講述大腦的歷史:我們先一同回望四千年前的埃及。那時,大腦**次有了書面記載,而且根據(jù)現(xiàn)代對古埃及醫(yī)學的分析,解剖生理學在當時的心腦血管系統(tǒng)研究中具有中心地位。其實,在其他古代文明中,這種首要地位也有跡可循:在希臘文明中,自5世紀起,人們便把大腦看作是*重要的器官。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曾宣稱大腦是身體信號的唯一詮釋者與信使。而在這部作品問世之前,早已有部分生理學家開始關注大腦這一器官。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當兩個重要器官——心臟與大腦并駕齊驅之時,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在選擇上出現(xiàn)分歧,為人們指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二人所描述的大腦也不盡相同,幾乎全然對立。 由于那時存在對尸體的禁忌,人們只能將動物作為直接研究對象,并基于相關研究得出結論。沒過多久,在托勒密王國的雄偉首都亞歷山大港,尸體解剖和活體解剖獲得許可。從此,醫(yī)生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了新的認識。但是由于“羅馬法”的存在,蓋倫(Galeno)仍然不能通過解剖人體進行研究。但在公元2世紀下半葉,他建立了一間裝備齊全的醫(yī)學、哲學實驗室,該實驗室一直運作了千年之久。他敢于反駁亞里士多德設下的教條,敢于挑戰(zhàn)對方認為大腦只是個冷卻器官的觀點。在蓋倫看來,生命機體和精神生活的主宰是“氣”(pneuma,普紐瑪)。而到了古典時代,希臘作家在作品中談及該元素時,開始將其與靈魂結合,認為在身體里,“氣”會成為一種精神活動,會產(chǎn)生感覺,會決定運動。 蓋倫對心室系統(tǒng)的研究細致入微,為學科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認為,身體中有互通互連的內部通道,通道中空無一物,能夠容納一種非實體的、精神性的存在。然而,這并不是他的原創(chuàng)性觀點:其實,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可以追溯到4世紀末;而它在后續(xù)傳播的過程中,又有了極大改變;*后,幾乎沿用至現(xiàn)代社會。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畫作中,便有該思想的痕跡。1543年,安德烈??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在他的作品中對蓋倫的觀點提出異議,指出了傳統(tǒng)理論中對大腦皮質形態(tài)的忽視,此舉為新解剖學奠定了基礎。直到17世紀下半葉,相關研究才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亞里士多德的“心臟中心論”已站不住腳,人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將其駁倒,他的舊思想框架也漸漸分崩離析。 17世紀中葉,笛卡爾逝世之后,他的著作《論人》(Treatise of Man)才被發(fā)表,這里面提供了一個關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及運行機制的模型。對于該模型,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贊成,也有人駁斥,尤其是其中對松果體腺的分析,有荒誕怪異之虞。尼古拉斯??斯丹諾(Niels Stensen)推翻了笛卡爾的只有人類有松果體腺的觀點,證明了它不是靈魂之所在。 同一時期,托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否定了蓋倫的腦室觀點。他積極應用新發(fā)明的顯微鏡(笛卡爾在神經(jīng)生理學論述中忽視了這一工具),并指出借助顯微鏡能夠獲得重要信息。通過觀察,他提出了“人腦的高級認知功能來自大腦皮層的褶皺”觀點,并指出大腦皮質越光滑的動物,在自然界的等級就越低。1664年,威利斯出版了《大腦解剖》(Cerebri Anatome)一書,其中的草圖展現(xiàn)了大腦的結構,與之前的研究截然不同,但該觀點并未受重視,也未被主流科學家及時跟進。比托馬斯??威利斯年輕一點的馬切羅??馬爾比基(Marcello Malpighi)在從事研究大腦結構的解剖學工作時了解了威利斯的理論。笛卡爾的大腦自動運作理論對他來說太抽象了,理論中的想象模式與經(jīng)驗主義所揭示的事實不匹配。但是,他使用了模型和比較的手段,認為:大腦皮質在“黑色膽汁”分泌時將會起到過濾器的作用,因此墨跡斑斑。在他看來,皮質類似于一個大的腺體。這種帶有主觀色彩的解釋在數(shù)十年內一直占上風。 在世紀之交,愛德華??泰森(Edward Tyson)的比較解剖學發(fā)現(xiàn),脫水后的黑猩猩身體與人類的共同點多于其他猿類,還發(fā)現(xiàn)黑猩猩的大腦與人類大腦極為相似。 羅馬精神病學家喬瓦尼??瑪利亞??蘭奇西(Giovanni Maria Lancisi)在1713年發(fā)表觀點稱胼胝體是思維靈魂的所在地。同時,他還在兩個腦半球的連接處準確觀察到了單一器官,即笛卡爾提出的松果體。 到了18世紀中葉,阿爾布雷希特??馮??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的實驗(試圖將刺激性和敏感性區(qū)分開來)出現(xiàn)在了公眾的視野中,他更傾向于將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為一個組織的集合,而不是作為一個具有功能的器官來研究。不僅如此,他還對以往所有關于感覺定位的嘗試都表示質疑。承認對大腦這個成分模糊、功能可疑的身體系統(tǒng)的無知幾乎成了一件必要的事,該系統(tǒng)的病癥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給臨床手術帶來困難。西班牙公主瑪麗亞??安東妮亞(Maria Antonietta)的醫(yī)生費利克斯??維克??達澤爾(Felix Vicq d'Azyr)是*早開始進行大腦研究的人之一,他的研究計劃因他過早去世而未完成。該計劃將大腦的復雜程度作為評估每個物種的標準,以此實現(xiàn)動物的分級。 18世紀末,一些跡象表明,一個里程碑式的嶄新時代即將拉開帷幕,大腦研究將在下一個世紀全面展開。1798年,一位德國醫(yī)生開始著手進行他的大腦生理學項目,意圖忠實地描繪出人腦的本質。他名叫弗蘭茨??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原本一直在維也納生活、工作,但他于1805年告別故土,先在歐洲各地宣揚自己的學說,隨后在巴黎定居。在那里,他與學生約翰??加斯帕爾??施普爾茨海姆(Johann Gaspar Spurzheim)一起,試圖獲得高級知識分子的贊同,建立科學界的共識。盡管法蘭西學院的裁決否定了他的學說,但他卻成功了。這兩位傳播者在短時間內仍維持合作伙伴關系,他們的事業(y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壯大。 本書第二章敘述了一種“科學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和傳播,其發(fā)明者稱之為器官學,其他人則稱之為顱相學。人們眾說紛紜,各派觀點碰撞交融,*終達成了一個共識:道德品質和智力能力與生俱來,取決于構成大腦的特定器官的發(fā)展。大腦的兩個半球上有大腦灰質,大腦是具有雙重作用的器官,而19世紀的人們則應當遵循道德價值觀規(guī)定的行為準則,認識這一器官、研究其功能。這些器官當時被視為“需要鍛煉的肌肉”。*近也有一本書的作者指出了這一點,他想強調兩個世紀前顱相學家推薦的體操與“神經(jīng)生物學”之間的關系,后者是一種市場化的產(chǎn)物,它源于當下的一種理念——人類的個性本質上與大腦相吻合。 早在2001年,心理學家威廉??烏塔爾(William Uttal)就批評說,他的許多同事有一種天真的想法,總是希望通過將學科簡化為對神經(jīng)或計量元素的研究,來加強其學科理論性。盡管他承認可以通過20世紀末引入的復雜成像技術窺探大腦的運作,但在他看來,這一方法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風險。研究者所看到的東西,虛假的比真實的多,而且相關研究對認知過程的定位過于隨意。雖然在其他領域,還原論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種現(xiàn)象,但人腦及人類行為有多維復雜性,需要極其謹慎地研究。幾年后,歷史學家邁克爾??哈格納(Michael Hagner)寫了一篇關于網(wǎng)絡顱相學的文章,質疑了上述技術產(chǎn)品儀器的新“視覺權威”。 杰里??福多(Jerry Fodor)于1983年提出了模塊化思維理論,他的著作封面上有一個顱相學視角下的頭部圖像。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顱相學不時被提起并重復納入討論范圍,時不時地成為歷史學家仔細研究的主體。筆者認為,顱相學的發(fā)展史應該被置于中心位置,但不僅僅是出于上述原因,更是因為顱相學涉及西方文化的很大一部分,能夠反映歷史階段的交替及地理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顱相學一直吸引著醫(yī)生和科學家們的興趣,有人采納其原則,有人則持反對態(tài)度。盡管如此,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文學色彩和藝術氣質的異質性、擴張性學科,它仍舊得到了持續(xù)的傳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顱相學在美國建國時期的發(fā)展狀況說明科學可以成為信仰,能夠影響商業(yè)舉措、教學理念和衛(wèi)生改革,改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時的人認為,如果不能了解大腦的表現(xiàn)形式,就無法處理大腦的問題,因此有人完善了檢查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工具。雖然加爾及其追隨者拒絕直接實驗,但在19世紀初,都靈的路易吉??羅蘭多(Luigi Rolando)對動物進行了活體解剖和電化電流誘導,并試圖定位某些與顱相學功能毫無共同之處的一般功能。弗朗索瓦??馬讓迪(Fran?ois Magendie)的做法與羅蘭多相似,他大膽進行了生理學實驗,取得了顯著成果。他將顱相學判定為偽科學,認為它與占星術或亡靈術相近。而其他研究者,如托馬斯??萊科克(Thomas Laycock)、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則把解剖實驗作為一種激勵自己研究的學說,促進了對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層次和進化模式的了解。19世紀,不同的調查風格和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我們將在第三章的**部分展開論述。 比較解剖學顯示,恰如威廉斯在兩個多世紀前的猜測,動物的大腦皮層趨于復雜,其中人類的大腦皮層復雜程度*高。有人宣稱歐洲男性的大腦皮層復雜程度比其他地方的人都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研究,也不可避免地成為當時普遍存在的種族觀念的一部分,而這種觀念注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保羅??布羅卡(Paul Broca)認為,具有越多褶皺的大腦越聰明,但大腦的重量和體積也同樣重要。那些在社會中表現(xiàn)突出的人去世后,布羅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長期分析,并堅信能夠發(fā)現(xiàn)卓越的秘密。1861年,在解剖學與臨床學方面,布羅卡還在左額葉發(fā)現(xiàn)了語言中樞,語言是人類的一種獨特能力。后來卡爾??韋尼克(Carl Wernicke)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功能區(qū)域,即顳頂。隨后,兩人利用大腦的不對稱性進行研究,指出兩個半球具有相反的品質,并認為右半球具有所謂原始性,從而貶低了右半球。 毋庸置疑,19世紀的實驗生理學成果顯著。與羅蘭多不同的是,皮埃爾??弗羅倫斯(Pierre Flourens)(加爾*可怕的對手之一)對動物進行了一系列無休止的實驗,通過各種手段,揭示了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在的功能區(qū)。幾十年后,對大腦皮層的電刺激顯示,狗的肌肉運動由大腦皮層的特定區(qū)域控制。1876年,大衛(wèi)??費里爾(David Ferrier)更準確地定位了控制運動和感覺的區(qū)域。過去一直被忽視的皮質,此時也成了在組織構成方面需要觀察的對象。1906年,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和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獲得了諾貝爾獎,盡管他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他們找到了使神經(jīng)細胞的結構可視化的方法。認為細胞是生物體的*小單位的世紀結束了。 自那時起,顱相學又經(jīng)歷了諸多變化,它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范圍不斷擴大,筆者無法一一詳細介紹。世紀之交又產(chǎn)生了一次大變革,當時該領域的數(shù)十萬名研究人員(正如前面所述)在專業(yè)期刊和手冊中發(fā)表了數(shù)百萬頁的相關內容。大量的數(shù)據(jù)使得我們無法重現(xiàn)歷史。20世紀的發(fā)展局面錯綜復雜,我們只能隨機選擇其中一部分,回憶一些相關事件。而筆者想講的,首先是一種能夠記錄大腦電流活動節(jié)奏的儀器,它的發(fā)明者漢斯??伯格(Hans Berger)及其追隨者都希望它能打開研究心理的大門,這一儀器證實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信號屬于電的范疇,于是這種儀器隨著電報模型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腦電圖極大地豐富了神經(jīng)學和精神病學的診斷設備,它在癲癇研究等方面也起著非常寶貴的作用。 1937年,懷爾德??彭菲爾德(Wilder Penfield)開始對癲癇病患者進行實驗,他通過視覺模擬制作了“小矮人”的形象,這一人腦圖像不斷被模仿且傳播甚廣。20世紀下半葉,另一個同樣幸運的形象從封閉實驗室里誕生并走了出來——它就是人類所謂“三位一體大腦”理論的載體。保羅??麥克萊恩(Paul MacLean)認為,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會有三個腦層疊加,**個從爬行動物處繼承,第二個從低等哺乳動物處繼承,第三個才從人類處繼承且與人類各種行為有關。在他看來,這三個層面的共存是不完全和平的,這一點似乎導致了許多個人和社會問題。在那些充斥著冷戰(zhàn)、太空征服和革命的年代,精神障礙以及各種沖突和恐懼都由“三位一體大腦”理論提供的鑰匙來破譯。麥克萊恩認為,“三位一體大腦”的存在問題亟待解決,同時,也必須為文明中的沖突找到補救措施。 這些年來,科學工作中的思想與理論進一步轉移到了更廣泛的公眾領域,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在加州理工學院,羅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及其合作者沿著一條垂直線創(chuàng)造了“分裂大腦”的輪廓,分割后的兩個腦半球以自己的方式運作;趧游飳嶒,他們又通過切斷一些癲癇病人的胼胝體,在人類身上實現(xiàn)了兩個腦半球的隔離(但所有的方法似乎都無法治愈這些病人的癲癇)。他們的臨床和治療工作令19世紀的雙腦觀念死灰復燃并得以更新,變成了:左腦主管理性,右腦主管感性。斯佩里在1984年獲得諾貝爾獎時提出他不贊成濫用半球二分法,這也是有道理的。 注意事項 鑒于腳注中已經(jīng)附有參考書目,因此筆者決定不再單獨列出書目概覽。

大腦簡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意]克勞迪奧??波利亞諾 比薩大學科學史教授,伽利略博物館科學委員會成員。自1980年起,開始在倫敦韋康醫(yī)學歷史研究所、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開展研究,涉及科學史、藝術史和文學史等多個方向。他出版發(fā)表了眾多關于現(xiàn)當代生物醫(yī)學、人類學的專著和論文,代表作有《大腦簡史》《意大利歷史年鑒:統(tǒng)一意大利的科學與文化》《種族癡迷:20世紀的埃及人類學》等。 譯者簡介 張羽揚 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語言文學碩士,有公派赴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羅馬大學留學經(jīng)歷。長期從事意大利語筆譯和口譯工作,發(fā)表過多篇關于意大利文學藝術的研究文章。 張誼 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語言文學碩士,有公派赴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羅馬大學留學經(jīng)歷。曾參與意駐渝總領事館、意大利國家旅游局翻譯工作,以及“武漢銀杏在行動”新冠國際救助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實用建議手冊》的編寫工作。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