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大家精要- 薩 特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1390566
- 條形碼:9787561390566 ; 978-7-5613-9056-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家精要- 薩 特 內(nèi)容簡介
薩特(1905—1980),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劇作家和左翼社會活動家。曾獲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接受。他繼承并發(fā)展了笛卡兒、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思想,并發(fā)揚光大。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論證了人在處境中的自由.提出“自由就是選擇的自主”的命題。在《辯證理性批判》中則構(gòu)造了“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應該用存在主義關(guān)于存在的思想和理解的方法為歷史唯物主義奠定基礎(chǔ)。在文學理論方面,他提出了的“介入文學”理論,喊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改變”的口號。
《薩特/大家精要》主要論述薩特中晚期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同時扼要介紹他在文藝理論方面的成就,以期讀者能夠把握薩特哲學理論和文學思想的要旨。
大家精要- 薩 特 目錄
第1章 現(xiàn)象學本體論
一、思想淵源與現(xiàn)象學心理學
二、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
三、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
四、自為的本體論結(jié)構(gòu)
五、為他存在
六、處境中的自由
七、自為向自在整體化的存在哲學
第2章 社會歷史本體論
一、《辯證理性批判》的宗旨
二、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
三、中介問題與輔助學科
四、前進一逆溯方法
五、人學的基礎(chǔ):存在與理解
六、辯證理性的性質(zhì)與范圍
七、辯證理性的可知解性
八、從個人實踐到實踐一惰性
九、從集團到歷史
十、辯證整體化的一元論
第3章 從想象文學到介入文學
一、想象文學
二、介入文學
三、從自由的悲劇到處境劇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大家精要- 薩 特 節(jié)選
《薩特/大家精要》:
第1章
現(xiàn)象學本體論
自為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
。核_特
一、思想淵源與現(xiàn)象學心理學
薩特自幼就對閱讀和寫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中學和大學預科學習期間,他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古典作家以及紀德、普魯斯特等現(xiàn)代作家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和感染。除了文學之外,薩特開始涉獵各種哲學著作,特別是柏格森、叔本華、尼采等現(xiàn)代哲學家的論著。閱讀柏格森的《試論意識的直接材料》(《時間與自由意志》)之后,薩特興奮地說:“哲學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認識真理!”1924年至1928年,薩特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學習,這四年的學習使他受到了嚴格的古典和現(xiàn)代哲學的訓練。讀了笛卡兒的著作之后,薩特一下子就被“我思,故我在”的真理的自明性所折服,笛卡兒在近代哲學中所首倡的懷疑精神和意識的自由都對薩特日后的存在主義哲學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其早期哲學思想出發(fā)點的“反思前的我思”就是通過改造笛卡兒的“我思”而得來的。斯賓諾莎和盧梭的著作也為薩特所鐘愛,小說家中他喜歡司湯達那種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熱情的混合。他此時已不滿足于僅僅做一個文學家,他立志還要做一個哲學家:他要同時成為斯賓諾莎和司湯達。同時,他吃力地試圖理解馬克思的著作,至于弗洛伊德,他厭惡其泛性主義的傾向,并認為其心理決定論毀滅了人的自由,但同時卻對其精神分析的方法具有濃厚興趣。
然而,真正為薩特日后的存在主義哲學體系奠定基礎(chǔ)的還是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1933年,薩特的同學雷蒙·阿隆**次向他概述了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理論。在一家咖啡館里,阿隆指著他的酒杯說:“你看,我的伙計!如果你是現(xiàn)象學者,你就能談論這個酒杯,而這就是哲學!”薩特聽完這句話,激動得臉色發(fā)白,這正是他多年來夢寐以求、不斷探索的觀點:描述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到的東西,從這一過程中引出哲學思想。薩特相信,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恰恰能滿足他思想上的矛盾要求:超越唯心論和實在論的對立,在肯定世界在場的同時確立意識的至上地位。薩特情不自禁地喊出聲來:“這才是真正的哲學!”于是,薩特在1933年至1934年間到柏林法蘭西學院留學,開始閱讀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全部德文作品,同時研究克爾凱郭爾和黑格爾的著作。
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使薩特的哲學思想發(fā)生了決定性的轉(zhuǎn)變。薩特相信,現(xiàn)象學提供了研究人的意識、探索人生意義和理解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德國留學的一年中,薩特迅速把握了現(xiàn)象學的要旨,著手寫作《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一個基本觀念:意向性》和《自我的超越性》兩篇論文。在論述意向性的文章中,薩特指出,按照胡塞爾的看法,世界中的事物不能進入我們的意識,世界雖與意識相關(guān)但卻存在于意識之外;因為意識沒有“內(nèi)部”,它拒絕成為充實的實體,它永遠逃出自身之外。在薩特看來,胡塞爾的著名命題“任何意識都是對于某物的意識”的深遠意義在于,它宣布了所謂“內(nèi)在性”哲學的終結(jié)。相反,現(xiàn)象學則是一種超越性的哲學,它把我們拋到充滿危險的世界中,這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就是在世界中”的含義。
一旦把握了胡塞爾的意向性概念,薩特立即運用它來建立他自己的“自我”理論。在《自我的超越性》中,薩特將胡塞爾的意向性思想貫徹到底,并把“自我”完全清除出意識的先驗領(lǐng)域。他指出,既然意識僅僅由意向性來定義自身,那么這個先驗的人格的“我”對于先驗意識來說就是完全多余的;而且.如果假定一個在意識后面的先驗的我,那就是意識的死亡,因為先驗的純粹意識是一個絕對的自發(fā)性,它本身是一種沒有任何內(nèi)容的透明性,因此它是一個非實體的絕對。相反,“我”只能是一個相對的存在,即意識的一個對象!白晕摇保‥go)是由自發(fā)的意識通過反思的意識構(gòu)成的,“我”(Je)和“我”(Moi)只是自我的兩個方面,**個“我”是各種行為的統(tǒng)一,第二個“我”則是各種狀態(tài)和性質(zhì)的統(tǒng)一,自我則是行為和狀態(tài)的統(tǒng)一。因此,自我不是意識的所有者和產(chǎn)生者,而是反思意識的一個超越的對象,它既不是形式地也不是物質(zhì)地存在于意識之中,它存在于外面,存在于世界中,它是一個世界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薩特在此處所說的自我的超越性的含義不是指自我可以超越自身局限性的那種超越性,也不是指自我具有自發(fā)意識才有的那種指向外部世界的超越性,而是指自我存在于意識之外。說穿了,自我就是外部世界中的一個準自在存在(《存在與虛無》中所說的自為的事實性),因此它既沒有意向性也沒有任何能動性。這樣,薩特自信實現(xiàn)了兩個目標:一個是通過把自我變成對象而剝奪了它的主體特權(quán),從而駁斥了唯我論;另一個是通過區(qū)分自發(fā)的意識和心理的東西(自我)而把意識掏空,從而強迫意識投入到現(xiàn)實世界中去,由此堵塞了逃避現(xiàn)實的唯心主義之路。
1939年,薩特把他論述現(xiàn)象學心理學的未完成著作《心理》的一部分出版,書名為《情緒理論綱要》。在這《薩特/大家精要》中薩特指出,情緒就是一種意識,正如意識的一切形式一樣,情緒也具有意向性。我們面對世界可以采取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正常的適應性行動,我們將周圍的世界看作我們的欲望、要求和行動的工具與障礙的復合體,為了實現(xiàn)某一目標,我們必須通過某些途徑并繞開某些障礙和陷阱。因此,這個世界就表現(xiàn)為相關(guān)于我們的適應性行動的決定論的世界,意識的這種態(tài)度就是對于世界的決定論的實用主義直觀。另一種則是情緒,當我們無法在實際上改變世界的情況下,我們就試圖在想象中改變世界的性質(zhì)和我們的意識與世界的關(guān)系,我們將世界感受為受神奇的魔術(shù)所支配的神奇世界。薩特認為,情緒在各種特殊的處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和目的,可以大致將其歸為四種類型,即恐懼、憂郁、憤怒和快樂
大家精要- 薩 特 作者簡介
楊深,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西歐文明史和西方文明思想史。專著有《薩特傳》《西歐文明》《國外文明理論研究》等,譯著有《啟蒙的時代》《后現(xiàn)代主義與社會研究》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jīng)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