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205858
- 條形碼:9787573205858 ; 978-7-5732-0585-8
- 裝幀:精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本書特色
本書構筑漢藏及多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明史的文明史觀,提出“漢藏文明”概念,利用西藏自治區(qū)及全國其他各省區(qū)留存的佛教文物資料將漢藏文明交流與發(fā)展的歷史觀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闡釋“漢藏文明”是漢藏民族在長期的文化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客觀事實。本書提出的“漢藏與多民族文明交流”是指在漢藏文明交流的基礎上輻射出的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質、具有可辨識特征的物質文明史,而非僅“漢”與“藏”或諸相關民族各自的文明史。全書以漢藏早期文明交流為起始,在大的歷史及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梳理七至十三世紀唐、宋、吐蕃、遼、回鶻、西夏、南詔大理等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實,建構具有學理邏輯的漢藏多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歷史敘述與文明史觀。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銘與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畫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考古學、藝術史學(含建筑、工藝美術史等)、歷史學、民族學、語言文字等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書中主要分為六個篇章:**章以西藏神話與早期文物巖畫等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漢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礎。第二章從藏區(qū)吐蕃藝術遺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門之族屬、《步輦圖》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將10-13世紀作為新時代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復興與交融時期,對宋、遼、西夏、南詔大理等多民族藝術史作了細致考辨。第四章重點放在對西夏文化的橋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與西夏的藏傳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文化遺存,將西夏文化視為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與擴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漢藏多民族藝術的氣勢與張力,梳理了元代多民族政治關系史,研究了毗沙門、西南地區(qū)大黑天信仰與圖像的變化與意義,考察了夏魯寺文物的藝術史價值,并從藏語詞匯變化考察西藏金銅制造及與周邊文明的聯(lián)系。第六章重點考察了塞外草原連接華北京畿腹地之間官道上*重要的關隘——居庸關,從居庸關過街塔看11-13世紀的佛教圖像與信仰發(fā)展。本書主要研究范圍為7-13世紀的漢藏及其他多民族文明交流史研究,其重點在于漢族、藏族及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其中以漢藏文明交流為核心,兼及歷史時期的遼、西夏、吐蕃、回鶻等多民族之間的文明交流。本書討論的特定歷史階段的漢藏多民族文明主要是以文物與美術遺存體現(xiàn)的。本書選擇反映漢藏民族文明發(fā)展的典型個案作為基本內容,以點筑面,構筑多民族文明關系史的立體框架,將7至13世紀漢藏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實穿綴其中,形成漢藏民族個案與多民族整體史實的歷史敘述。本書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銘與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畫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考古學、藝術史學(含建筑、工藝美術史等)、歷史學、民族學、語言文字等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書中主要分為六個篇章:**章以西藏神話與早期文物巖畫等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漢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礎。第二章從藏區(qū)吐蕃藝術遺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門之族屬、《步輦圖》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將10-13世紀作為新時代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復興與交融時期,對宋、遼、西夏、南詔大理等多民族藝術史作了細致考辨。第四章重點放在對西夏文化的橋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與西夏的藏傳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文化遺存,將西夏文化視為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與擴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漢藏多民族藝術的氣勢與張力,梳理了元代多民族政治關系史,研究了毗沙門、西南地區(qū)大黑天信仰與圖像的變化與意義,考察了夏魯寺文物的藝術史價值,并從藏語詞匯變化考察西藏金銅制造及與周邊文明的聯(lián)系。第六章重點考察了塞外草原連接華北京畿腹地之間官道上*重要的關隘——居庸關,從居庸關過街塔看11-13世紀的佛教圖像與信仰發(fā)展。本書主要研究范圍為7-13世紀的漢藏及其他多民族文明交流史研究,其重點在于漢族、藏族及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其中以漢藏文明交流為核心,兼及歷史時期的遼、西夏、吐蕃、回鶻等多民族之間的文明交流。本書討論的特定歷史階段的漢藏多民族文明主要是以文物與美術遺存體現(xiàn)的。本書選擇反映漢藏民族文明發(fā)展的典型個案作為基本內容,以點筑面,構筑多民族文明關系史的立體框架,將7至13世紀漢藏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實穿綴其中,形成漢藏民族個案與多民族整體史實的歷史敘述。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目錄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作者簡介
謝繼勝
寧夏平羅縣人,寧夏大學文學學士、中央民族學院藏學碩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博士,1998-1999年度哈佛燕京訪問學者,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漢藏佛教美術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漢藏佛教藝術史研究,發(fā)起組織國際學術例會“西藏考古與藝術國際學術討論會”,倡導并推動建立西藏藝術史研究中漢藏佛教藝術史觀的理論體系,以多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明史的視角研究中國藝術史。著作有《風馬考》《西夏藏傳繪畫: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圖像重構與風格創(chuàng)新:9-13世紀漢藏等多民族藝術研究》;主編與合作撰寫有《藏傳佛教藝術發(fā)展史》《元明清北京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江南藏傳佛教藝術:飛來峰石刻造像研究》等,另有論文70余篇。獲“中國藏學珠峰獎”二、三等獎共三次。開設本科基礎課程有“絲綢之路藝術”“宗教美術史專題”;研究生課程“基礎藏語與藏族文化”“西藏藝術史”“漢藏佛教藝術史研究專題”等。
王瑞雷
甘肅莊浪人,藝術史學博士,現(xiàn)任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第七屆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學者”。主要從事漢藏佛教藝術史、絲綢之路與跨喜馬拉雅地區(qū)佛教藝術交流等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托林寺經殿壁畫研究:歷史、圖像與文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在藝術學、考古學、民族學、敦煌學與宗教學等領域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