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時間:2024-03-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140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489.6(7.2折) 定價  ¥680.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205858
  • 條形碼:9787573205858 ; 978-7-5732-0585-8
  • 裝幀:精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本書特色

本書構筑漢藏及多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明史的文明史觀,提出“漢藏文明”概念,利用西藏自治區(qū)及全國其他各省區(qū)留存的佛教文物資料將漢藏文明交流與發(fā)展的歷史觀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闡釋“漢藏文明”是漢藏民族在長期的文化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客觀事實。本書提出的“漢藏與多民族文明交流”是指在漢藏文明交流的基礎上輻射出的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質、具有可辨識特征的物質文明史,而非僅“漢”與“藏”或諸相關民族各自的文明史。全書以漢藏早期文明交流為起始,在大的歷史及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梳理七至十三世紀唐、宋、吐蕃、遼、回鶻、西夏、南詔大理等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實,建構具有學理邏輯的漢藏多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歷史敘述與文明史觀。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銘與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畫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考古學、藝術史學(含建筑、工藝美術史等)、歷史學、民族學、語言文字等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書中主要分為六個篇章:**章以西藏神話與早期文物巖畫等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漢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礎。第二章從藏區(qū)吐蕃藝術遺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門之族屬、《步輦圖》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將10-13世紀作為新時代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復興與交融時期,對宋、遼、西夏、南詔大理等多民族藝術史作了細致考辨。第四章重點放在對西夏文化的橋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與西夏的藏傳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文化遺存,將西夏文化視為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與擴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漢藏多民族藝術的氣勢與張力,梳理了元代多民族政治關系史,研究了毗沙門、西南地區(qū)大黑天信仰與圖像的變化與意義,考察了夏魯寺文物的藝術史價值,并從藏語詞匯變化考察西藏金銅制造及與周邊文明的聯(lián)系。第六章重點考察了塞外草原連接華北京畿腹地之間官道上*重要的關隘——居庸關,從居庸關過街塔看11-13世紀的佛教圖像與信仰發(fā)展。本書主要研究范圍為7-13世紀的漢藏及其他多民族文明交流史研究,其重點在于漢族、藏族及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其中以漢藏文明交流為核心,兼及歷史時期的遼、西夏、吐蕃、回鶻等多民族之間的文明交流。本書討論的特定歷史階段的漢藏多民族文明主要是以文物與美術遺存體現(xiàn)的。本書選擇反映漢藏民族文明發(fā)展的典型個案作為基本內容,以點筑面,構筑多民族文明關系史的立體框架,將7至13世紀漢藏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實穿綴其中,形成漢藏民族個案與多民族整體史實的歷史敘述。本書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銘與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畫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考古學、藝術史學(含建筑、工藝美術史等)、歷史學、民族學、語言文字等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書中主要分為六個篇章:**章以西藏神話與早期文物巖畫等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漢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礎。第二章從藏區(qū)吐蕃藝術遺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門之族屬、《步輦圖》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將10-13世紀作為新時代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復興與交融時期,對宋、遼、西夏、南詔大理等多民族藝術史作了細致考辨。第四章重點放在對西夏文化的橋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與西夏的藏傳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文化遺存,將西夏文化視為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與擴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漢藏多民族藝術的氣勢與張力,梳理了元代多民族政治關系史,研究了毗沙門、西南地區(qū)大黑天信仰與圖像的變化與意義,考察了夏魯寺文物的藝術史價值,并從藏語詞匯變化考察西藏金銅制造及與周邊文明的聯(lián)系。第六章重點考察了塞外草原連接華北京畿腹地之間官道上*重要的關隘——居庸關,從居庸關過街塔看11-13世紀的佛教圖像與信仰發(fā)展。本書主要研究范圍為7-13世紀的漢藏及其他多民族文明交流史研究,其重點在于漢族、藏族及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其中以漢藏文明交流為核心,兼及歷史時期的遼、西夏、吐蕃、回鶻等多民族之間的文明交流。本書討論的特定歷史階段的漢藏多民族文明主要是以文物與美術遺存體現(xiàn)的。本書選擇反映漢藏民族文明發(fā)展的典型個案作為基本內容,以點筑面,構筑多民族文明關系史的立體框架,將7至13世紀漢藏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實穿綴其中,形成漢藏民族個案與多民族整體史實的歷史敘述。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目錄

導論 交往、交流、交融:漢藏文明的形成與多民族中華文明史理論體系的構建 **章 漢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礎:西藏神話與早期文物 **節(jié) 西藏地區(qū)巖畫與陰山、賀蘭山一系巖畫的關聯(lián) 第二節(jié) 西藏的三界神話與宇宙觀念及西藏神話的系屬與特征 第三節(jié) 西藏山神神話體系與西南諸族及東亞神話 第四節(jié) 西藏的戰(zhàn)神與風馬旗幡及漢藏五行觀念 第五節(jié) 獨腳鬼與貓鬼神:漢藏多民族信仰的融合 第二章 七世紀至九世紀唐蕃文明的交流與形成期的漢藏文明 **節(jié) 藏區(qū)吐蕃本土藝術遺存 第二節(jié) 漢藏邊境大日如來八大菩薩摩崖造像 第三節(jié) 吐蕃統(tǒng)治的敦煌與絲路漢藏文明中心的形成 第四節(jié) 敦煌藏經洞出土護身符:連接早期漢藏交流的紐帶與媒介 第五節(jié) 從溫姜多密檐塔看吐蕃宗教建筑的演化與多民族文明交流 第六節(jié) 從毗沙門天王族屬的轉換看漢藏多民族文明的趨同潮流 第七節(jié) 《步輦圖》與吐蕃時期漢藏政治文化交流 第八節(jié) 吐蕃纏頭與南詔頭囊 第九節(jié) 多民族交融語境中的五臺山佛教圣地建構及其視覺呈現(xiàn) 第三章 (上)漢藏文明新時代的復興與交融:十至十三世紀遼、回鶻、西夏多民族美術的聯(lián)系 **節(jié) 佛教的中興與貝葉經圖像在多民族地區(qū)的傳播:敦煌莫高窟76窟《八塔變》與貝葉經圖像傳播 第二節(jié) 遼塔密教圖像配置與宋遼密教體系 第三節(jié) 從佛頂尊勝陀羅尼到釋迦三尊像:真言密教的具象趨勢 第四節(jié) 《諸佛菩薩金剛等啟請》與唐密在大理國的傳播 第五節(jié) 大理國密教佛王信仰與禪宗傳持的密化 第六節(jié) 11—13世紀多民族傳播的熾盛光佛信仰 第七節(jié) 西藏西部夏石窟舍身飼虎圖與絲綢之路《金光明經》相關內容 第八節(jié) 敦煌旗幡畫、宋代宣和裝與唐卡的起源 第三章 (下)漢藏文明新時代的復興與交融:十至十三世紀遼、回鶻、西夏多民族美術的聯(lián)系 第九節(jié) 中原美學與絲路西域樣式的融合:多民族文明框架中的回鶻藝術 第十節(jié) 托林寺迦薩殿藥師圖像與13一14世紀西藏西部阿里地區(qū)藥師傳承信仰 第十一節(jié) 扎塘寺與西藏法華圖像及11—13世紀多民族藝術史的重構 第十二節(jié) 西夏元時期的版畫、雕版印刷術與多民族文明的綴合 第十三節(jié) 宋代西北地區(qū)漢藏多民族文明交流與洮硯的興盛 第十四節(jié) 11—13世紀佛經經書封蓋的變化與佛教文化的中興 第十五節(jié) 從寧夏須彌山景云寺至圓光寺時期住持僧的變化看西北地區(qū)多民族宗教的交融 第四章 消失的王國與永遠的橋梁:西夏文化與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與擴展 **節(jié) 蕃夏文化交流與西夏的藏傳佛教文物 第二節(jié)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與密教圖像的體系化 第三節(jié) 榆林窟第3窟壁畫與西夏佛教漢藏圓融 第四節(jié) 施寶度母與救難觀音:東千佛洞第二窟觀音圖像的源流與多民族文化交融 第五節(jié) 唐宋、吐蕃至宋元時期佛教藝術神圣與世俗的轉換:寶勝如來、伏虎羅漢、行腳僧、達摩多羅與布袋和尚關系的辨析 第六節(jié) 西夏元時期佛教繪畫的上師帽式與教法傳統(tǒng) 第七節(jié) 河西走廊唐僧取經圖像與多民族的文化交流 第五章 元代漢藏藝術的氣勢與張力 **節(jié) 文物史籍敘述的元代漢藏多民族政治關系史 第二節(jié) 飛來峰與江南西夏蒙元系石刻及所見漢藏文明觀念的沖突與調適 第三節(jié) 云南大黑天的信仰和圖像流變 第四節(jié) 夏魯寺龍鳳御榻與13—14世紀漢藏多民族佛教圖像重構 第五節(jié) 夏魯寺甘珠爾殿“佛說法圖”與13世紀漢藏多民族佛教圖像重構 第六章 漢藏與多民族文明的記功碑 **節(jié) 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漢藏多民族地區(qū)多體六字真言的流布 第二節(jié) 從藏語詞匯變化看西藏金銅制造、金銅造像及其與周邊文明的聯(lián)系 第三節(jié) 漢藏交融中的過街塔 第四節(jié) 居庸關過街塔造像義蘊與13世紀佛教圖像的重構 第五節(jié) 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的記憶:元明以來漢藏結合式佛堂建筑的文化圖景 附錄 圖版目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精裝) 作者簡介

謝繼勝 寧夏平羅縣人,寧夏大學文學學士、中央民族學院藏學碩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博士,1998-1999年度哈佛燕京訪問學者,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漢藏佛教美術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漢藏佛教藝術史研究,發(fā)起組織國際學術例會“西藏考古與藝術國際學術討論會”,倡導并推動建立西藏藝術史研究中漢藏佛教藝術史觀的理論體系,以多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明史的視角研究中國藝術史。著作有《風馬考》《西夏藏傳繪畫: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圖像重構與風格創(chuàng)新:9-13世紀漢藏等多民族藝術研究》;主編與合作撰寫有《藏傳佛教藝術發(fā)展史》《元明清北京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江南藏傳佛教藝術:飛來峰石刻造像研究》等,另有論文70余篇。獲“中國藏學珠峰獎”二、三等獎共三次。開設本科基礎課程有“絲綢之路藝術”“宗教美術史專題”;研究生課程“基礎藏語與藏族文化”“西藏藝術史”“漢藏佛教藝術史研究專題”等。
王瑞雷 甘肅莊浪人,藝術史學博士,現(xiàn)任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第七屆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學者”。主要從事漢藏佛教藝術史、絲綢之路與跨喜馬拉雅地區(qū)佛教藝術交流等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托林寺經殿壁畫研究:歷史、圖像與文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在藝術學、考古學、民族學、敦煌學與宗教學等領域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