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反調(diào)

作者:(美)李煒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10-01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193
本類榜單:文化銷量榜
中 圖 價:¥19.0(7.6折) 定價  ¥2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反調(diào)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208108684
  • 條形碼:9787208108684 ; 978-7-208-1086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反調(diào) 本書特色

     一本無意時尚、無暇傳統(tǒng)、無視市場、無關(guān)老套的西方文化散文集!     作者李煒雖然年輕,西學(xué)之博中有精卻相當(dāng)驚人,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拿他跟錢鐘書相提并論! 李煒約取的慢慢拿出來肚子里的龐大素材,是旁證主題,是風(fēng)趣鋪陳,是親切抒情,是活潑對話,更是研究文學(xué)者少見的幽默想象…… 李煒用英文作載體表現(xiàn)出來,再和譯者轉(zhuǎn)譯為母語中文,這種靈感淵源及文字形成的雙重奏鳴,本身就是一種復(fù)雜的創(chuàng)作,一定能出現(xiàn)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調(diào) 內(nèi)容簡介

     《反調(diào)》集結(jié)作者十三篇討論西方文學(xué)、哲學(xué)、音樂以及藝術(shù)的文章,展現(xiàn)西方文化中*經(jīng)典卻又鮮為人知的人事物,從避世獨居的阿根廷美學(xué)家到維也納天才的少年詩人,從哀郁的法國文字玩家到擅長灰色調(diào)的德國畫家,從缺乏進取力的波蘭作家到善于激怒對手的奧地利寫作者……作者旁征博引,徐徐道來,寫文藝史上的事件典故,寫傲慢的憂郁,寫不可逆轉(zhuǎn)的命運,寫致命的完美……他的筆觸猶如精細的雕刻刀,使得這些被遺忘在歷史星河中的人物、軼事、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變得可觸、可嘆、可感。

反調(diào) 目錄

在哲學(xué)的邊緣 雙情記 愚人動物園 死胡同里的冷幽默家 月亮上*高的人 魔鬼與天使 致命的完美 哀郁的文字玩家 灰色手記 失敗的脫身術(shù) 職業(yè)惡人 黑暗之旅 后記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展開全部

反調(diào) 相關(guān)資料

 不久之前,我的一部小品得了個獎,繼而也讓它的作者面臨了一個有關(guān)母語的問題:一個土生土長的臺北人為何選擇用英語寫作?     琢磨了半天,最終我只能說,因為我的英文比中文好,所以更適合用來寫作。     事實上,我不僅是英文寫作更好,就連一般思考也都是用英語。但我并不是所謂的“abc”(“american-born chinese” [美生華裔]的縮寫)。其實,使用英語對我來說一點也不自然——至少一開始不是。     為了改變語言,我十五歲移居美國后就一頭扎進了英語。像一名船難中的水手,與其禱告救援在船沉前抵達,不如一個猛子地扎進水里,奮力劃動四肢,游向最近的陸地,因為這幾乎是唯一的生機。轉(zhuǎn)換語言的人都如此,必須在源源不絕的文字中急流勇進,試著不被險惡的語法暗流沖走,不被無窮無盡的詞匯淹沒。     回頭去想,這么做還真得有點勇氣。但一個遭難的人很少會有當(dāng)英雄的念頭,他一心一意只想要存活。對一個青少年來說,“存活” 就是結(jié)交新朋友、融入新環(huán)境,在學(xué)校里不做那種不敢張口說話、老是被取笑的可憐蟲。     因此我在英語上投注了不少功夫。這讓我沒有變成那種一眼就能認(rèn)出來的移民。即使是在紐約這個出名的文化大熔爐里,還是有不少外國僑民從未被“熔化”過。他們成天和同胞黏在一起,只讀母語報紙,看那些從遙遠國度傳來的電視劇,除了祖國的傳統(tǒng)飲食什么都不碰,就連衣著好像也從未隨著潮流更換過。     我年輕時常想,這樣的人去了異國有什么意義?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他們?nèi)圆荒苡玫诙Z言拼湊出一個像樣的句子。 但現(xiàn)在的我卻不再那么肯定那些人需要憐憫,更不會去鄙夷他們。也許他們有意識的做出了抉擇,也許僅僅出于恐懼、甚或懶惰,無論如何,他們拒絕被“熔化”,因而妥善保存了自己的母語;他們的發(fā)音依然清晰,提筆時仍可運用大量的詞匯。這難道不值得褒獎嗎?     人們通常認(rèn)為,一個人更改了他的主要語言,就切斷了自己和母國文化的重要紐帶。偶爾,還可能被垢斥為拋棄同胞和故國。     實際上,更換語言這種事頻繁發(fā)生,并不見得有太多寓意。為了開展一段新生活,人們往往需要同步接收一種新語言。     真該問個究竟的是,以我們使用的語言來“界定”我們的身份,這么做是否合理?例如,一個女人必須說出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才能被認(rèn)定為“阿拉伯人”嗎?難道只因為她更擅用另一種語言,就不再能屬于她的出生地?     不應(yīng)該這樣吧?至少,我希望不是。理由很簡單:我們使用哪種語言通常都是由“命運”所擺布。這一點在猶太作家貝克(jurek becker)的生平故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闡釋:     如果,今天站在你們面前的我被看作是一名德國作家,這只是出于一系列的巧合。我出生在枯燥乏味的波蘭小城羅茲……如果我出生后不久德軍沒有入侵;如果我的國家沒有淪陷;如果后來我和父母沒有被趕進猶太人居住區(qū)、然后又從一個集中營送入另一個;如果蘇俄紅軍沒有解放我最后被關(guān)進的那個集中營,那么,我倒很想知道,今天我會站在誰面前,又會被看作是哪一國人……      戰(zhàn)后,我父親——也是我們家除了我之外的唯一幸存者——莫名其妙地在柏林住下了。如果他移民去了布魯克林,我豈不是成了美國作家?要是他選擇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或是特拉維夫?可是他沒有。在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性里,他做出最驚人的選擇:他留在這里……并安排我成為一個德國人。     貝克如此,可能我也相差無幾。或許我用英文寫作的“真正”原因在于,我母親在紐約生活了許多年。     如果她不是個作家;如果她沒有和我父親離婚;如果紐約的文化沒有那么豐富;如果當(dāng)初臺灣的教育體制沒有那么糟糕,從頭到尾只強調(diào)死記硬背;那么,我也不大可能會改變我使用的語言。     然而,生命中的重大決定往往都由不得我們自己做主。所以今天用英文寫作的我,才常被稱為“美國作家”,雖然這并不是我自己的看法。     因為在內(nèi)心深處,我仍舊是個說漢語的人。陷入沮喪絕望時,我依然仰仗這最初的語言來吼叫和哀泣。

反調(diào) 作者簡介

李煒,出生于臺北,靠優(yōu)異的數(shù)學(xué)成績進入芝加哥大學(xué),后轉(zhuǎn)讀文學(xué)系,開始苦修英、法、德、意、拉丁以及古希臘語。近年長住國內(nèi),并于《書城》雜志發(fā)表多篇文章。出版有《4444》等四種書。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