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故宮里的中國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20169412
- 條形碼:9787020169412 ; 978-7-02-01694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宮里的中國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收錄十余篇祝勇關(guān)于故宮的文學(xué)作品,以朝代為序排列,講述了故宮里的“中國故事”。 故宮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參與者。這些遙遠歷史背后的人世變幻,遠非普通游客駐足一刻便能洞察知曉的。作家對故宮的書畫、建筑、歷史人物的唯美書寫,重溫和延續(xù)了故宮的歷史記憶,也講述了中華文明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祝勇是文字的高手,是歷史的偵探,他站在時間長河的此岸,遙望彼岸,以非歷史的方式抵達歷史的縱深。他擺脫了不管是時代還是散文傳統(tǒng)加諸在他身上的層層束縛,自由自在地在文字的世界中調(diào)兵遣將。 請跟隨祝勇,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聆聽故宮里的“中國故事”。
故宮里的中國 目錄
自序
【散文】
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血色文稿
韓熙載,*后的晚餐
張擇端的春天之旅
蘇東坡的南渡北歸
空山
內(nèi)閣長夜
家在云水間
文淵閣:文人的骨頭
【小說】
血朝廷(節(jié)選)
【訪談】
寫一座凝聚了五千年文明之美的“城”——答《文藝報》記者問
祝勇作品要目
注釋
故宮里的中國 節(jié)選
我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xué)研究所上班的**天,鄭欣淼先生的博士徐婉玲說,午門上正辦“蘭亭特展”,相約一起去看。盡管我知道,王羲之的那份真跡,并沒有出席這場盛大的展覽,但這樣的展覽,得益于兩岸故宮的合作,依舊不失為一場文化盛宴。那份真跡消失了,被一千六百多年的歲月隱匿起來,從此成了中國文人心頭的一塊病。我在展廳里看見的是后人的摹本,它們苦心孤詣地復(fù)原著它原初的形狀。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米芾、陸繼善、陳獻章、趙孟、董其昌、八大山人、陳邦彥,甚至宋高宗趙構(gòu)、清高宗乾隆……幾乎書法史上所有重要的書法家都臨摹過《蘭亭序》。南宋趙孟堅,曾攜帶一本蘭亭刻帖過河,不想舟翻落水,救起后自題:“性命可輕,《蘭亭》至寶!边@份摹本,也從此有了一個生動的名字——“落水《蘭亭》”。王羲之不會想到,他的書法,居然發(fā)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臨摹和刻拓運動,貫穿了其后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這些復(fù)制品,是治文人心病的藥。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的暮春三月初三,時任右將軍、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伙同謝安、孫綽、支遁等朋友及子弟四十二人,在山陰蘭亭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禮,曲水流觴,飲酒賦詩。 魏晉名士尚酒,史上有名。劉伶曾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比罴嬀,“蒸一肥豚,飲酒二斗。”他們的酒量,都是以“斗”為單位的,那是豪飲,有點像后來水泊梁山上的人物。王羲之的酒量,我們不得而知,但天籟閣舊藏宋人畫冊中有一幅《羲之寫照圖》,圖中的王羲之,橫坐在一張臺座式榻上,身旁有一酒桌,有酒童為他提壺斟酒,酒杯是小的,氣氛也是雍容文雅的,不像劉伶的那種水滸英雄似的喝法?傊,蘭亭雅集那天,酒酣耳熱之際,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寫下一篇《蘭亭序》,作為他們宴樂詩集的序言。那時的王羲之不會想到,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成為被代代中國人記誦的名篇,更為以后的中國書法提供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坐標(biāo),后世的所有書家,只有翻過臨摹《蘭亭序》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己身的事業(yè)。王羲之酒醒,看見這卷《蘭亭序》,有幾分驚艷、幾分得意,也有幾分寂寞,因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將這卷《蘭亭序》反復(fù)重寫了數(shù)十乃至百遍,都達不到*初版本的水準(zhǔn),于是將這份原稿秘藏起來,成為家族的**傳家寶。 然而,在漫長的歲月中,一張紙究竟能走出多遠? 一種說法是,《蘭亭序》的真本傳到王氏家族第七代孫智永的手上,由于智永無子,于是傳給弟子辯才,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監(jiān)察御史蕭翼,以計策騙到手;還有一種說法,《蘭亭序》的真本,以一種更加離奇的方式流傳。唐太宗死后,它再度消失在歷史的長夜里。后世的評論者說:“《蘭亭序》真跡如同天邊絢麗的晚霞,在人間短暫現(xiàn)身,隨即消沒于長久的黑夜。雖然士大夫家刻一石讓它化身千萬,但是山陰真面卻也永久成謎! ——《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顏真卿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書法家,還是作為一個歷史中的英雄、一個信仰堅定的人,寫下《祭侄文稿》的。書法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其實都是“兼職”,都不“專業(yè)”,否則他們就淪為了技術(shù)性的抄寫員—— 一個被他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因此,假如有一個“書法史”存在,它也是和“政治史”“思想史”混在一起的。以唐朝而論,無論皇帝,還是公卿大臣,大多書法優(yōu)秀,他們書寫,并不是為了出“作品”,而是為了傳達思想、表達情感!疤煜氯笮袝薄豸酥短m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東坡《寒食帖》,都是在某一事件的觸發(fā)下寫成的,都有偶發(fā)性,在偶然間,觸發(fā)、調(diào)動了書寫者龐大的精神和情感系統(tǒng),像文學(xué)里的意識流,記錄下他們的心緒流動。 顏真卿不是用筆在寫,而是用心,用他的全部生命在寫。他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了他手里的筆,讓積壓在心頭、時時翻攪的那些難言的情愫,都通過筆得到了表達。 語言的效用是有限的,越是復(fù)雜的情感,語言越是難以表達,但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古人都交給了書法。書法要借助文字,也借助語言,但書法又是超越文字,超越語言的,書法不只是書法,書法也是繪畫、是音樂、是建筑——幾乎是所有藝術(shù)的總和。書法的價值是不可比擬的,在我看來(或許,在古人眼中亦如是),書法是一切藝術(shù)中核心的,也是*高級的形式,甚至于,它根本就不是什么藝術(shù),它就是生命本身。 就此可以理解,弘一法師李叔同,*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nèi),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近代文藝領(lǐng)域幾乎無不涉足,身為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上的全能型選手、夏丏尊眼中的“翩翩之佳公子”“多才之藝人”,遁入空門之后,所有的藝術(shù)活動都漸漸禁絕,唯有書法不肯舍棄。他的書法樸拙中見風(fēng)骨,以無態(tài)備萬態(tài),將儒家的謙恭、道家的自然、釋家的靜穆融匯在他的筆墨中,使他的書法猶如渾金璞玉,清涼超塵,精嚴凈妙,閑雅沖逸。連一向挑剔的魯迅,在面對他的書法時,都忍不住驚呼:“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他圓寂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是不著一字的,在我看來,那才算得上真正的瀟灑,真正的“空”,但他還是寫了,“悲欣交集”四個字,容納了他一生的情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李叔同的心里,書法在他的心里占據(jù)著多么不可撼動的位置,*能表達他心底*復(fù)雜情感的,只有書法,在他眼里,書法是藝術(shù)中*大的藝術(shù)。 當(dāng)然,只有漢字能夠成就這樣高級的藝術(shù),拉丁字母不可能形成這樣的藝術(shù),這也是西方人很難讀懂中國書法,進而很難讀懂中國文化的原因。他們手里的筆不是筆,是他心臟、血管、神經(jīng)的延伸,是他肉身的一部分,因此,他手里的筆不是死物,而是有觸感,甚至有痛感的。只有手里的筆,知道書寫者心底的愛與仇。 同理,《祭侄文稿》不是一件單純意義上的書法作品,我說它是“超書法”,是因為書法史空間太小,容不下它;顏真卿也不是以書法家的身份寫下《祭侄文稿》的,《祭侄文稿》只是顏真卿平生功業(yè)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當(dāng)安祿山反于范陽,顏真卿或許就覺得,身為朝廷命臣,不挺身而出就是一件可恥的事。像初唐詩人那樣沉浸于風(fēng)月無邊,已經(jīng)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夢想,此時的他,必須去超越生與死之間橫亙的關(guān)隘。 我恍然看見顏真卿寫完《祭侄文稿》,站直了身子,風(fēng)滿襟袖,須發(fā)皆動,有如風(fēng)中的一棵老樹。
故宮里的中國 作者簡介
祝勇,作家、紀錄片導(dǎo)演,藝術(shù)學(xué)博士,祖籍山東荷澤,1968年出生于遼寧沈陽。現(xiàn)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史跡保護研究”子課題“故宮文物南遷記憶再現(xiàn)與重構(gòu)”負責(zé)人。出版作品五百余萬字,主要作品有:《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古畫之美》《故宮的書法風(fēng)流》《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等數(shù)十部著作!白S鹿蕦m系列”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任《辛亥》《歷史的拐點》《蘇東坡》等多部大型紀錄片總編劇,國務(wù)院新聞辦、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總導(dǎo)演,該片入選“新中國七十年紀錄片百部典藏作品”,獲金鷹獎、星光獎等多種影視獎項。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新文學(xué)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xué)術(shù)叢書(紅燭學(xué)術(shù)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xu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