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甌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4934
- 條形碼:9787549634934 ; 978-7-5496-349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甌景 本書特色
溫州古為甌地,建城有1600多年歷史,自然風景秀麗,文化積淀深厚,加上地處我國東南一隅,是我國歷**少有戰(zhàn)亂、為安定的地方之一,因而語言文化、風土人情、歷史風物保存較好。歷代有數(shù)不盡的杰出高僧、大詩人、大散文家、大畫家等云集溫州秀美的山水之地,*有眾多名士謫守溫州,留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及歷史故事等文史資料。 溫州好,別是一乾坤!睍暹x取溫州墨池、池上樓、江心嶼、雁蕩、望海樓、庫村、會文書院、梅溪、劉伯溫故里、永昌堡、玉海樓、楓林、琦君故里、梅雨潭、藻溪等十多處人文景點,可以看出溫州山水秀麗,山、江、海、溪、島各種元素俱全,稱得上大美溫州。全書通過挖掘歷史遺韻,闡述風景與人的關系,角度新意;所選圖片,歷史照片和當下照片對比,相得益彰;每篇文末還配了地圖和線路,便于讀者按圖索驥,實地游覽。
甌景 內容簡介
本書所記為溫州的人文風景?び忻剿, 集山、溪、河、江、海、島之美, 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歷代杰出的高僧、大詩人、大散文家、大旅行家、大畫家、各界名流等。
甌景 目錄
1 泉曰墨池,園曰玉介
10 池上樓的前生今世
22 孤嶼媚中川
34 欲寫龍湫難著筆 不游雁蕩是虛生
52 泓澄心賞望海樓
60 從庫村到泗溪:退隱桃源及廊橋之美
72 會文書院:永嘉前輩讀書多
80 王十朋:家住梅溪水竹間
88 劉伯溫:我昔住在南山頭
98 永昌堡:江南**堡
108 玉海樓:頤園松菊,玉海圖書
118 徐定超:家住楓林罕見楓
128 琦君故里:一草一木耐溫存
138 梅雨潭:讓朱自清忘卻了人間煩憂
144 能使無情盡有情:弘一法師的溫州蹤跡
154 夏承燾舊居:詩意地棲居
162 朱自清舊居:簾卷海棠紅
168 鄭振鐸紀念館:飲甌江水長大的文壇伯樂
176 夏鼐故居:倉橋街走出考古英才
184 雁過藻溪:故鄉(xiāng)在我的血液里
甌景 節(jié)選
池上樓的前生今世 謝靈運離開建康而赴永嘉,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肆意遨游。及此,“詩人正面書寫山水”,永嘉山水及《登池上樓》在開辟中國山水詩新章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春草池塘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碑敶禾鞄頊\草與歡悅的鳥聲,你不妨去池上樓春草池畔走一遭。在詩歌的千年余韻里,看懷謝樓、春草池,風吹皺一池春水,滿園春意古舊。 喧鬧的謝池巷東端,便是池上樓。門匾上題“如園”兩字,集字于曾在謝池附近慶福寺修行的弘一法師書法,字體清瘦,沖淡脫俗。清代學士吳山尊撰寫的一副楹聯(lián),講述著池上樓前世今生的風雅:“春草池塘仍舊跡,東山風月繪名園! 進門,穿過花廳回廊,便去瞻仰池上樓!俺厣蠘恰比郑瑸閰亲屩瓡,別具雅逸氣象。池上樓一樓側墻上,是張如元先生書寫的《晚出西射堂》。 步出西城門,遙望城西岑。 連鄣疊巘崿,青翠杳深沉。 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 節(jié)往戚不淺,感來念已深。 …… 這是謝靈運來溫州后寫的**首詩,時屬深秋。射堂為射箭之營地,一般在衙署后園,據(jù)溫州學術先驅周行己《浮沚記》記:“僦室凈光山之下,古西射堂之遺址。”由此,西射堂在今松臺山下蟬街。謝靈運黃昏時出西射堂,踱步到來福門,遙望西山(景山)楓丹霜濃,心有戚戚焉。 登池上樓,憑樓眺望,樓頭映積谷山,簾外接春草池,這一望,依稀夢回《登池上樓》的詩境,時間仿佛回到了南朝。 公元422年舊歷七月,南朝劉宋之際,狂傲的詩人、失敗的政客謝靈運,自建康(南京)登舟出發(fā),沿長江枉道先回故鄉(xiāng)始寧(上虞),又返棹過桐廬、麗水,故意拖拖拉拉了三個月,終于到了甌江。那一年,謝靈運因毫無忌憚地批評當政者,被降公爵為侯爵,從朝廷外放,貶到僻遠的永嘉任太守。 “康樂公出守永嘉郡,愛永嘉亦有東山之勝,乃創(chuàng)宅鑿池于積谷山下!薄爸x公池,在積谷山麓,又名春草池。謝靈運嘗憩此!保ā豆饩w永嘉縣志》) 宅為池上樓,池為春草池。“園內疏流累石,遍植花木,巖塢有小臺,前為華蓋山,城內外綠野清流,盡攬目中。”池上樓風光秀麗,為城中勝處。 臥疴一冬,次年春天,謝靈運登池上樓遠眺。積谷山上,時鳥變聲,歡然生喜。一個盛大的春天照亮了詩人。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比缬猩裰,佳句誕生。一首《登池上樓》,彰顯了山水詩誕生的新境,從此,池上樓成為山水詩里的一張風景名片,名傳千古。 走出池上樓,謝靈運開始了登山臨水的永嘉詩路之旅。 《宋書??謝靈運傳》載:“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經(jīng)旬朔。”晉宋時期,永嘉郡包括永寧(今溫州市區(qū)及永嘉縣)、樂成(今樂清市)、安固(今瑞安市)、橫陽(今平陽縣、蒼南縣)、松陽五縣(今青田、麗水一帶)。謝靈運常常車服鮮麗,帶上百余人,裹糧攜杖,遍訪山水,半月不歸。腰綁“曲柄傘”,腳著“謝公屐”,逢山開道,見水搭橋,即事即目而作詩,正是宇文所安所謂:是一種特殊的山水日記條目。 永嘉成了山水詩的搖籃。謝靈運在溫州一年,寫了20多首山水詩!队兰慰h志》可稽查的,有《過白岸亭》《登石門*高頂》《夜宿石門》《登永嘉綠嶂山》等詩篇。 劉勰以為“莊老告退,山水方滋”,謝靈運的山水詩打破晉代玄學詩的玄奧清談,“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成一時風尚,朝野爭讀。白居易在《讀謝靈運詩》中,*早提出了“山水詩”這個說法:“謝公才廓落,泄為山水詩。”謝氏去離建康而赴永嘉,在親歷一條條河流山川的行旅中,山水美為之發(fā)現(xiàn),逐漸滲入了游覽、去離、衙署閑情、登臨等諸類題材,“詩人正面書寫山水”,中國詩進入了“山水詩”的新篇章。由此可見,永嘉山水及《登池上樓》在開辟中國山水詩新章中占重要的一席之地。 至唐朝,詩人們多追慕謝靈運,一路游歷至永嘉,由此開辟了一條燦爛的甌江山水詩路。歷代文人墨客頻頻登臨積谷山池上樓游歷吟詠,康樂風雅在池上樓代代相傳。 唐張又新《謝池》詩:“郡郭東南積谷山,謝公曾是此躋攀。今來惟有靈池月,猶爾嬋娟一水間!彼螚铙础洞翰莩亍吩姡骸凹偶啪G巖畔,相期無數(shù)人。不知康樂后,池草幾回春! 綠巖,即積谷山謝客巖。在飛霞洞右壁,如今仍存四行楷書摩崖詩刻,為宋天圣十年(1032)永嘉主簿曹觀題刻:“巖前春草萋萋色,巖上春風淡淡陰。數(shù)百年來無謝客,□□依舊到如今! 謝靈運幼時寄養(yǎng)在杭州,小名“客”。這“客”字意味深長。謝靈運守永嘉,匆匆一年,于公元423年,便辭官歸去老家始寧。對溫州來說,他真是一個過客。公元433年,謝靈運被宋文帝以叛逆罪名,在廣州殺害,時年48歲,臨刑前,割胡須布施給了泥洹寺僧,裝飾維摩詰佛像,并賦詩“斯痛忍已久”。人的一生,于蒼茫宇宙,更是匆匆一客。痛過,錯過,驕縱過,雁過無痕,惟詩歌傳世。 謝靈運來溫州時寫的**首詩歌《晚出西射堂》,其意懨懨:“節(jié)往戚不淺,感來念已深。”一年后,他在北亭(《太平寰宇記》記載:北亭在州北五里,枕永嘉江。永嘉江即甌江)辭別鄉(xiāng)人,寫下在溫州的*后一首詩《北亭與吏民別詩》,其意依依:“前期眇已往,后會邈無因。貧者缺所贈,風寒護爾身。”亦是結緣了。 從積谷山留云亭下來,漫山的香樟樹落葉紛紛,飄落在月帶橋上,飄落在春草池里,春草池舊夢一般的寂寞。池上樓的翹檐也被落葉彌漫著,一片接一片,仿若寂寞的詩歌再次降臨。 再次邁進如園的門,在時間的深處,憶一段池上樓的前生今世。 二、如園掌故 池上樓千年傳承的“名園史”,繞不開的,便是張瑞溥的“如園”。 清道光初,官至湖南糧儲道的邑人張瑞溥, 引疾辭官回歸故里。素好詩文的張瑞溥相中謝池公舊址,在此購地十畝,建起一座私家園林。為存謝公之舊,增筑“春草軒”“懷謝樓”等,取名“如園”。園內有假山、奇石、回廊,另有“十二梅花書屋”和“飛霞山館”,頗似蘇州園林的精巧。清人曾儒璋的《東山八景》詩中提及,依山傍池的如園,有“飛霞春曉”“池塘春草”“山樓夜雨”“赤壁夕照”“碧波秋月”“雪岸歸鴻”“帶橋殘雪”“雪亭松濤”諸景。 舊時溫州城里布滿河流,宛如威尼斯(傳教士蘇慧廉女兒謝福蕓語),一渠一坊,舟楫畢達。謝池巷中亦有小河,舟楫往來,兩岸映柳,水光澄碧。如園大門上有一副對聯(lián),據(jù)說是清翰林侍講、杭州梁山舟所寫:“水光連岸碧,山色到門青。”頗為應景。水巷古園,江南勝景,豈不妙哉! 嘉慶四年進士、揚州書院山長吳山尊,為如園撰聯(lián):“春草池塘仍舊跡,東山風月繪名園!庇小伴郝(lián)學開山之祖”之稱的清代儒學者梁章鉅寓居溫州期間,為池上樓撰聯(lián):“樓閣倚城隅,一角永嘉好山水;風流思太守,千秋康樂舊池塘!贝硕(lián)為如園*著名的楹聯(lián)。 如園的主人,在這康樂池塘的好山水里,耳濡目染,詩文傳家,后代才俊輩出。其中,先后出了幾位女才子,才華燦煥,在家族里尤為突出。 如園第二代主人之一張鳳慧,字香筠,號逸仙,為張瑞溥侄女。張鳳慧博學高才,既工詩詞, 又擅丹青。自小蘭心蕙質,穎悟異常。張瑞溥任職湖南時,將她攜在官署,鐘愛有加,聘名師授之詩文、繪畫、金石諸學。張鳳慧有《留香閣詩鈔》等詩集,“詩詞巧運獨造,深承唐宋明賢法乳”。1918年,徐世昌任總統(tǒng),收集清代詩篇,刻印《晚晴簃詩匯》二百卷行于世,《留香閣詩鈔》受其青睞,有四篇入選。 《留香閣詩鈔》中有部分“閨愁詩”,纏綿悱惻,清麗婉約,寫與丈夫的兩地相思。這其中,有一段頗似李清照與趙明誠兩地分隔,以詩代信的才子佳人故事。 張鳳慧在如園生活多年,后嫁于泰順潘福綸。潘福綸,號嘯簃,出身于泰順羅陽書香門第,其父圣翼公,拔貢,誥授奉政大夫,歷任云南麗江、通海知縣。潘福綸少年時,曾侍父而宦游云南。潘張以才智相投,結成伉儷,“夫唱婦隨,群稱佳偶”。潘福綸書法宗李北海而融董其昌,少量作品藏于溫州博物館。潘福綸雖滿腹經(jīng)綸,卻屢試不售,在科場及羈旅中磕磕碰碰、兜兜轉轉幾十年,才高情深的夫婦離多聚少,只能以詩代信,互訴相思之苦。泰順一脈書香25代的潘氏家族潘其祝,曾為《留香閣詩鈔》作了一篇駢文長序,既贊其才思卓絕,又嘆其相思情苦: “既風絮效謝庭之禮,亦雪梅記庾嶺之行……泛綠依紅,思君壓線;雁來燕去,催我征衣……” 令人惋惜的是,《留香閣詩鈔》在十年浩劫中遭焚毀。今存有《重登池上樓有感》《枕流巖》《烏石舟中夜坐》《石門訪劉文成讀書處》四篇,有“月影沉寒潭,清光若可掬”句,可睹其清妙詩韻。 春草池中橫臥著一塊長形巖石,石側刻有“枕流”兩字,至今仍在。張鳳慧詠《枕流巖》詩,妙筆詞工,清奇獨造,其才情回風流雪,頗悟得清代王士禛提倡的*高詩境“神韻說”: 拳石玲瓏蘚作瘢,只宜高處枕輕瀾。 白云數(shù)尺籠殘夢,明月一床聽急湍。 側耳清流聲愈大,滿身斜照夜將闌。 鴛鴦文錦饒君侈,爭及東山臥謝安。 如園第五代主人中,又出兩名享譽國內的女才子:工筆畫家張謹懷、女詞人張珍懷。張謹懷常在如園里寫生,亭臺園柳芭蕉春雨皆入畫。張珍懷是夏承燾高足,著有《飛霞山民詩選》《清詞研究》。張珍懷曾為堂姐張謹懷所繪的《故園夢痕》畫卷題八首七絕詩,詩畫雙璧,描繪張家花園秀雅美景。其二:“門外水光連岸碧,亭中石疊眾峰殊。芭蕉綠映回廊轉,緩步卻疑入畫圖!逼渌模骸帮w霞山館倚山隈,峰頂豁然洞府開。雨霽翠嵐撲牖戶,朝暉金彩煥樓臺! 如園第五代中*熱情豪放的姐妹,是張古懷。抗日戰(zhàn)爭期間,張古懷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如園成為中共地下黨活動據(jù)點之一。張古懷和林斤瀾、馬驊、鄭之光等人常在如園里排練進步話劇,古老的如園里,時時傳出慷慨激昂的話劇對白與青春洋溢的歡聲笑語。張古懷后來與鄭之光結為伉儷。 如園那副“春草池塘仍舊跡,東山風月繪名園”楹聯(lián),保存在第四代主人張之綱處時,不慎遺失。張之綱,字文伯,晚號謝村老民,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授奉政大夫、內閣中書,宣統(tǒng)三年(1911)立憲內閣成立,調任內閣制誥局僉事。平生精研文字學,晚年耽悅金文釋器,著作甚豐,遺著有《池上樓詩稿》《金文斠釋》等。幾經(jīng)周折,1925年,張之綱特請北大第三任校長朱益藩(末代皇帝溥儀作太子時的老師,故稱朱少保)補寫了此副對聯(lián)。2007年,這副珍貴的對聯(lián)被張之綱之子張亦文帶回池上樓重歸如園。張亦文看著父親念茲在茲的如園,不禁感慨萬千! 在如園后人的回憶中,如園的一亭一閣、一草一木,給了他們童年無窮的歡樂:“我小時候寄養(yǎng)在外婆家,當時張珍懷的女兒孫蕓(小名咪咪)寄養(yǎng)在張毅遠家,一群小孩經(jīng)常在如園的花叢中玩耍,在花廳回廊里捉迷藏,在菜地里放風箏,擠在搖椅上遙望星空,念著似懂非懂的句子‘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童趣天真,其樂融融!保ㄈ鐖@第六代后人項瑞錚,瑞安項氏家族后人,著名中醫(yī)張德懷之子。) 但張家花園其樂融融的記憶,后來也無處寄放了。 上世紀50年代初,如園主人大多離散,遷居外地,張之綱長子張毅遠也舉家遷居上海,便將日漸破敗的如園出售給衛(wèi)生局,如園變身為溫州衛(wèi)生學校的校址。二樓成為醫(yī)院宿舍,名園勝景,一時燕去梁空。 2000年,年久失修而頹圮不堪的如園依原貌精心修繕,池上樓、懷謝樓、春草軒等古色古香的清式建筑群終于重現(xiàn)在春草池畔。 那些散佚不存的牌匾,以集字的方法得以恢復!叭鐖@”為弘一法師字,冷艷靜穆;“懷謝樓”為于右任字,蒼茫剛;“春草軒”為伊秉綬字,別有姿縱;“池上樓”為吳讓之字,秀骨雅逸。正、篆、隸諸書體齊全,因系集字,均無落款。 張家花園,風景再現(xiàn);謝池春草,春風又綠。前生今世,感慨系之,正是:“舊雨仍今雨,飛霞近落霞。”(梅冷生詩《答如園舊主張毅遠來書》) 三、謝池文脈 據(jù)徐逸龍《千秋康樂舊池塘》載,當年謝靈運離開溫州時,其母與其次子仍留居積谷山,在謝村繁衍。 自宋至清,積谷山下的謝村成為名門望族周行己、許及之、張闡、葉適、葉杲、薛氏、潘氏等家族聚居之所,歷代先賢在此辦學,繼承康樂遺風。 明《弘治溫州府志》載:“周行己(1067—1125),字恭叔,永嘉瑞安人。大觀三年(1109)罷歸,于所居謝池坊,筑室臨池,作東山堂!敝苄屑涸缒旮奥尻枺軜I(yè)于程頤。“從學伊川,持身艱苦,塊然一室,未嘗窺”,遂成為程門著名弟子。周行己兩度在溫州講學,在松臺山麓西射堂的舊址設浮沚書院,又在謝池坊建東山室,講學授徒, 使洛學在溫州盛行,奠定了永嘉學派的基礎。 陳傅良曾描繪周行己所居謝池巷的秀雅風光: “安得謝巖題壁處,一尊相伴看芙蕖!比~適在《周會卿(周行己孫)詩序》記:“會卿居謝池坊,窟山宅水,自成深致!庇忠鳎骸爸x家古池,水石照廬。雖在城市,何異郊墟!比~適孫輩葉杲作《東山堂》: “平分謝池月,吾亦百年居! 清雍正九年(1731),溫州知府芮復傳捐出官俸千兩,購買民地,在積谷山麓謝公祠旁重建東山書院,并于次年落成。自此,東山書院從華蓋山移至積谷山。書院由謝公祠堂入徑,書院講堂前繪謝靈運像。 乾隆二十四年(1759),東山書院迎來新的“全盛時期”,前后長達一百多年。1760 年,山東名士孫擴圖來東山書院執(zhí)教,作《溫州好?? 調寄憶江南》十闋,其中一闋為東山書院作:溫州好,書院講堂開;鄒魯當年曾媲美,山川何地不生才?小別惜追陪。 1922年,林鐵尊任甌海道尹,倡議修葺積谷山東山書院內的謝公祠,并在山腰添造一間樓房作為永嘉詞人祠堂,附設甌社,作為研究詞學、講學之地。社友有夏承燾、鄭曼青、梅冷生等10人。積谷山巖壁上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摩崖石刻。春草池東南巨石上,至今仍可見隸書“東山”等字。“甌社”兩字,在東山書院舊址巖壁上,隸體橫書,清甌海道尹林鵑翔書。 1921年3月始,弘一法師在池上樓附近慶福寺內掩關修習,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吾以永嘉為第二故鄉(xiāng)。慶福為第二常住! 上世紀30年代,夏承燾搬住謝池巷東山書院旁,以“謝鄰”自號,思慕吟唱:“謝池雙屐,醉魂何路香迓! 謝公風雅所披及積谷山、謝村、謝池巷文脈,此為記。
甌景 作者簡介
夏真,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各地報刊發(fā)表有多篇散文,著有《民國韻事》《溫州密碼》等。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